在蒲江的非洲一家人:三个非洲娃,一口地道蒲

发布日期:2019-06-1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在蒲江的非洲一家人:三个非洲娃,一口地道蒲


    非洲一家人,前排左起依次为大哥张德,张明和张文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眼里,什么是故乡呢?或许是一种模糊的怅望,或许是一种超然的心境。

    于现代人而言,交通、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地球上的时空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骤然缩减,多了几分潇洒走一回的率性。

    在成都蒲江,生活着一个来自非洲尼日利亚的“迁徙之家”。2004年,尼日利亚人Michael来到中国、定居成都蒲江,如今已有13年。这期间,随着一家团圆,Michael在成都的小家也逐渐变成了五口人的大家。

    说着流利的蒲江话,爱吃麻辣的四川菜,闲下来也爱逛名山大川,13年间,变化在悄无声息地发生,这个尼日利亚家庭慢慢褪去了当地人眼中的异国属性,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都人。

    缘分

    定居蒲江 源于对成都一见如故

    在蒲江的非洲一家人:三个非洲娃,一口地道蒲

    非洲一家人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缘分本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2004年,尼日利亚人Michael来到成都,虽说也看过其他城市的风景,但一见如故之感在脑中挥之不去,短短几天的相遇,便让他做出定居的决定,“我很喜欢成都,这里的火锅好吃,茶也好喝。”

    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了Michael在异国他乡跋涉途中的停留的故乡。为了感谢初到中国时一位张姓好友的照顾,Michael索性将自己的中文姓氏选定为“张”,取名张龙。

    定居成都之后,张龙做起了小生意,在蒲江的生活也渐入佳境。第二年,妻子Rita赶来团聚,也入乡随俗地取了个中文名字:张百合。一年前出生的大儿子便留在非洲由爷爷奶奶照顾。

    两年后,一对龙凤胎在成都呱呱坠地,夫妻二人为他们分别取名为张文和张明。随后,改名为张德的大儿子也来到成都,一家五口终于团聚。

    张龙夫妇在蒲江做生意,三兄妹就在蒲江上学,越来越少的本地人惊讶于他们不一样的外貌,越来越多的人与之打成一片。

    除了肤色,他们和当地人已经没有两样。

    逗趣

    三个非洲娃娃 说得一口地道的蒲江话

    在蒲江的非洲一家人:三个非洲娃,一口地道蒲

    三兄妹接受邀请演出照

    8月7日,大哥张德迎来了13岁生日,家人围坐一团,熟悉的旋律响起,“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标志性的黑皮肤、厚嘴唇和卷发,张德一家人有着典型的黑人外貌,庆祝生日时反倒唱起了中文歌,原本稀疏平常的调调,也因演绎的人而显得特别起来。

    张家三兄妹一口流利的蒲江话更是让当地人叫绝,不仅用词地道精准,还能说出方言中特有的韵味和腔调。

    “你看到前面有家卖运动hai(鞋)的没有?我们家就在这个楼上。”张德拿着手机,对着隔街相望的来客指路,不经意间还说出了“蒲普”,突如其来的幽默感似乎也暴露了他的方言水准,“爸爸妈妈虽说来蒲江比我久,蒲江话可没我说得好。”

    一开始听到蒲江话时,张德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跟火星语一样,听不懂。”为了尽快结交到小伙伴,张德开始勤学苦练学中文。

    时过境迁,转眼五年过去,张德早已逆袭成了蒲江话“八级”选手。前不久,一段张德操着正宗蒲江口音的小视频爆红网络,“卜紧张”“粉儿咋说喃?”“凉糕用英语咋说呢?”侃大山时,地道的蒲江话竟不知不觉地带来几分亲切。

    对比哥哥张德,张文和张明的语言学习环境就轻松多了,在家学英文,在学校学中文,从小就是“双语教学”。

    因为性格更开朗,几段生活中的小视频让张文在微博上还收获了零星的粉丝。一段2014年的参加课外活动的小视频中,踢球的张文一激动就大飙蒲江话,“把勒个给我用一哈子”“是你们勒的角球”,网友评论,张文踢足球就是一部蒲江话配音的好莱坞大片啊!

    至于妹妹张明,蒲江话自然也不在话下。与小伙伴嬉戏打闹时,围追堵截中张文急中生智,“我不打你了,再打你我就是猪!”一个箭步冲上来,“我本来就属猪!”搞笑之余还玩转了套路,旁人笑作一团。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