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菜的灵魂就是大酱味儿

发布日期:2019-07-0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东北菜的灵魂就是大酱味儿





    东北是什么味儿的?

    提到四川,脑海里跳出来的就是鲜香诱人的麻辣;说起江南,潮湿烟雨的背后总是透着一股甜腻;去到山西,周边又是挥之不去的醋酸味……哪个味道又是东北的代表?

    和大多数北方地区一样,东北当然是咸味的,但是又咸得那么特殊,透着一股子酱香味儿。

    酱大骨头、炖鱼、炖菜、蘸酱菜……东北人的餐桌,始终缭绕着这股酱香。

    毕竟,在东北人看来,没有大酱的东北菜是没有灵魂的。

    大酱对于东北人来说有多重要?

    中国人制酱的历史非常悠久,《周礼》中就有关于酱的记载。不过,那时的酱多是用鱼、肉、下水剁碎后加盐发酵而成的。

    到了西汉,豆酱出现了。西汉史游的《急就篇》就有“芜荑盐豉醯酢酱”记载,东汉文学家王逸注:“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这是中国关于制作豆酱最早的记录。

    此后,到了宋代、明代,豆酱基本都是大豆和麦粉发酵后,加盐和水制成。

    但有一个地区比较特殊,就是东北。

    东北地区,尤其是长白山地区盛产大豆,但小麦的产量却并不高,当地人因地制宜,制作了纯豆酱。《金史》就记载,女真人“以豆为酱”。

    在漫长的岁月中,女真人以豆为酱的传统得到了延续,酱不仅成为东北人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餐桌上的很多菜,东北人都能用它来蘸大酱

    1926年,黑龙江的《双城县志》称:“又有豆酱,为家家四时必需之物。”

    早年间,东北农村人家,几乎每家院子里都会有一口酱缸。这种习惯在生活困难时期的城市中也得到了延续,直到1980年代,仍会有东北的城市家庭每年都要“下酱”。

    在东北,酱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佐餐物,也被赋予了重要的文化意义。

    在满族史诗性文学作品《尼山萨满》中,萨满去阴间寻魂求寿,带去的法宝其中就包括酱,每次遇到难关,送上“三碗酱”“三捆纸”就闯了过去。可以看出酱是当时足以让神灵、鬼魂垂涎的“贡品”。

    《金史》中也讲过一个元帅杀掉手下官员的理由是:“上贡不给,好酱亦不与”。

    在东北日常生活中,大酱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酱,已经深入到东北日常的方方面面

    《乡村爱情》中就曾有一幕,刘能被烫伤了脚,乡村医生小沈阳看出的药方竟然是用大酱涂脚——很多东北小伙伴都有类似的成长经历,遇到磕碰、烫伤、蜇伤,大人们往往就一句:“抹点大酱就好了。”

    但是,这种做法肯定是不科学的,这样做不仅不能缓解疼痛,其中的细菌还可能通过伤口直接进入血液系统,加重伤口的感染。

    为什么东北人这么爱吃大酱?

    东北人如此热爱大酱,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各地虽然都有豆类生产,但是由于大豆产量低,又对土壤的肥力要求高,所以在中原地区一直不是主要的农作物。

    反而是在东北,因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特别适合种植大豆。直到今天,东北仍是中国特别重要的大豆产区,所以出现以大豆为原料的豆酱并不稀奇。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