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不通则凉”

发布日期:2019-08-04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通则凉”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出现的胃凉症状多是由于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 胃热 炽盛导致的不通而凉,通过 理气 开郁、化湿和胃、化瘀通络、清胃泄热使被遏之阳气得以通达,通则不凉。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 胃炎 ;胃凉;不通则凉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IM)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CAG属胃癌前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机繁杂,难以治愈的特点,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CAG的主要症状为胃痛、胃胀、嗳气,且常常伴有胃凉。许多CAG患者因胃凉所苦,甚至有些患者以胃凉为就诊的主症。

    1胃凉之义

    《说文解字》言:“凉,薄也。从水京声。吕张切。”凉本义为寒,指温度低。胃凉即指患者感觉 胃脘 部发凉,惧怕寒冷刺激或进食生冷之物引起胃脘部胀满或疼痛不适,甚者触之胃脘部局部皮肤温度低于正常。

    2胃凉之因

    早在《内经》时已有了关于胃寒的记载,如《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云:“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可知,外感寒邪能引起胃凉,且常兼有胃痛。《诸病源候论·冷气候》云:“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兰室秘藏·中满腹胀》亦云:“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可知,过食生冷和脾胃久虚能致胃凉。《难经·二十二难》云:“气主煦之”。叶天士云:“湿盛则阳微”。《血证论·卷五·血瘀》云:“瘀血在此,伤荣气则寒。”《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病热甚而反觉自冷,此为病热,实非寒也。”

    从以上论述可知,胃凉发生的病因除寒和虚外,气、湿、瘀、热亦可致胃凉。而历代医家多着眼于寒和虚,对因气、湿、瘀、热导致的胃凉论述较少。

    3胃凉之机

    胃凉病机分为虚实两端,虚证是脾胃气血亏虚,寒从内生,胃失温养所致的脾胃虚寒证。其实证一为寒邪客胃,寒伤胃阳。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导致胃阳被郁,胃失温煦;二为 气机 郁滞,阳郁不达,胃脘失于温煦。

    而造成胃腑气机郁滞的有多种病机,《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诸郁之中,气郁为先。气郁,通常是指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木壅土郁,胃中阳气郁遏于内,不能温煦胃腑。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湿阻中焦,则中焦气机不畅,胃阳被郁,且湿邪易损伤阳气,脾胃阳气受损,胃失温煦,导致胃凉。血能载气,血行不畅,胃络瘀阻,则阳气被遏,胃失温养。《金匮要略》云:“极热伤络”,热邪内郁,损伤胃络,而胃络是传输气血之通道,胃络受伤,气血郁闭,阳气失于敷布,胃失温养,故致胃凉。

    可见,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均可导致胃腑气机郁滞而成胃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寒”,故寒邪客胃所致的胃凉,为“寒胜则凉”;脾胃虚寒所致的胃凉,为脾胃气血亏虚,胃失濡养所致,可谓“不荣则凉”。而气郁、湿阻、络瘀、胃热导致的胃凉,究其实质,均为胃腑气机郁滞不通,阳郁不达所致,故可概括为“不通则凉”。

    CAG其病位在阳明胃腑,胃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其发病多为滞而不通,其病机不外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瘀血阻络、热毒蕴结、阴液亏虚导致胃气郁滞,气机不利,胃失和降。

    由此可知,CAG患者中出现的胃凉多是由于气、湿、瘀、热所致的不通而凉。

    4胃凉之治

    中医内科教材胃痛篇中将胃脘部怕凉、得温痛减或喜温喜按归属为寒邪客胃或脾胃虚寒证,而治以散寒或温中,但笔者多年来通过观察大量病例,发现多数CAG患者均有胃部怕凉或进凉食后加重的症状,且多喜温喜按,甚至后背凉或全身怕冷,但详查病机,多为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导致的不通而凉。

    《伤寒论》第28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仲景之四逆散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虽见四肢逆冷,但治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法。

    胃以通为顺,故对于CAG之胃凉的治疗,应遵循“通则不凉”的原则,通过理气开郁、化湿和胃、化瘀通络、清胃泄热可使被遏之阳气得以通达,从而达到治疗胃凉的目的。

    4.1理气开郁之通

    尤在泾在《金匮翼》中说:“恶寒有阳虚阳郁之异,阳虚者,宜补而温之;阳郁者,宜开发上焦,以开阳明之气,丹溪所谓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是也。”肝胃气郁之胃凉,多伴有胃脘痞闷、嗳气、手足不温、后背凉,脉弦等。临床常见到因长期情志不遂而出现的胃凉患者,故治疗上应以理气开郁为先。因CAG患者多病程日久,气郁日久易伤阴液,故临证时应慎用辛燥开破之药物,可用预知子、佛手、香橼、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如《本草纲目拾遗》言绿萼梅“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4.2化湿和胃之通

    湿阻中焦之胃凉,多伴纳呆、便溏、身体困重等症,治当化湿和胃,以振奋脾阳。在CAG患者中,湿邪易从阳化热,可见舌苔黄厚腻,脉滑等。笔者临证喜用对药,如化湿之类常用石菖蒲配郁金,滑石配薏苡仁,以在化湿的同时兼顾清热。滑石味淡性寒,质重而滑,能渗湿清热,利窍清降。薏苡仁性寒而不伤胃,补中土而不滋腻,为清补淡渗之品,二者合用,使湿渗于下,热清于内,湿不与热合,势必孤矣。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