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

发布日期:2019-07-26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分析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寒湿之邪,困遏中焦,运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食欲不振,呕恶欲吐或黄疸等脾胃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

    寒湿困脾证,由外感多因居处卑湿,冒雨涉水,久卧湿地;内因多由饮食生冷、瓜果水饮、酒食乳酪之品。脾为湿土,同气相求,易受湿邪侵犯。

    湿邪重浊停滞,其性属阴,最易损伤阳气,阴寒内生,寒湿相合,困扰于脾,而成寒湿困脾证。




    什么是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湿热之邪,内蕴中焦,纳运失职所表现的证候。以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黄疸等脾胃功能障碍和寒湿内盛的症状为特征。

    其致病因素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湿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合邪,蕴结脾胃,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热,辣而质湿,加之多食含有脂肪的食物,易酝酿湿热而损伤脾胃。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相同点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湿邪为患,故具备脘腹痞闷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大便澹薄,黄疸,苔腻,脉濡的共同症状。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于水湿内停,阻遏中焦,壅遏气机,脾阳被困,进而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而致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皆是湿邪为患,常因体质强弱、阳气盛衰而有寒湿、湿热的不同。若素体阳盛,感受湿邪易从热化而为湿热;若素体阳虚,感受湿邪则易从寒化而成寒湿证。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4点区别
    1、就其临床症状而言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二者均有黄疸,却有阴黄、阳黄之分。

    寒湿困脾证,其表现为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即阴黄;湿热蕴脾证,其表现为白睛、肌肤、颜面俱黄,色泽黄亮如橘子,甚者病发“急黄”,属阳黄。

    二者均可有水肿,前者为肢体浮肿伴小便量少色清稀,大便溏薄,口不渴;后者浮肿,皮肤发亮紧绷,伴小便短黄,大便溏泻不爽或秘结,身热不扬。

    即前者有寒湿内盛的表现,后者有湿热内蕴的表现,从二者的舌脉比较,更证明了这一点,寒湿困脾证,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蕴脾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就其病机病势而言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前者病机为:寒湿内困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湿不运,气机升降失调,甚则浸淫肝胆,胆汁外溢,可出现黄疸(阴黄),本证日久,可损伤脾胃之气,气滞湿阻,形成鼓胀,或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

    后者病机为:湿热中阻,壅遏脾胃,运化失职,气机不利,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故发黄疸(阳黄),亦可暴发阳黄。若湿热壅阻经隧,气滞湿阻,则病发鼓胀;若水湿泛溢肌肤,则病水肿;若湿热下注大肠,则出现泄泻或痢疾的大肠湿热证。




    总之,二者均有脾胃功能障碍,病位均在中焦脾胃,但前者病性属寒属阴,后者病性属热属阳。

    前者初起急性期,多表现寒湿内盛,故属实证,慢性阶段,总因脾阳素虚,水湿不运或复感外湿,内外相引,合而致病,常为本虚标实证。后者湿热为患,既可外感,又可内生,属实证,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二者也可互相转化。




    3、就其病因病史而言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前者有冒雨涉水,居处湿地,饮食生冷瓜果的病因,后者亦可有上述病因,但应有湿郁化热的病理过程。前者,体质阳虚易感寒;后者,体质阳盛易感热,因此前者可有阳虚的病史,后者可有阳盛的病史。

    4、就其调理原则而言

    寒湿困脾证,调理宜散寒除湿,健脾温中;湿热蕴脾证,调理宜清化湿热,健脾利胆。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