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医大:念好教育“人”字经 探索麻醉学“5+3”

发布日期:2019-07-12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1986年,徐州医学院(现徐州医科大学)首创我国第一个麻醉学本科专业。历经30多年的发展,该校麻醉学专业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连续三年获评全国5星级专业,在2017-2018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排名居首。截至2018年底,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5197名,遍布全国各大医院或科研院所,在全国三级以上医院麻醉科的分布比达85%。

        30多年来,徐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徐医大)以培养医学人才为己任,在麻醉学人才培养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我国培育出了众多麻醉学科领域的“中流砥柱”,走出了一条高校发展的特色之路,念出了一本教育“人”字经。

        源动力: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投身麻醉学教育改革

        当前,麻醉科的业务范畴已从传统的手术麻醉拓展到手术室外麻醉与镇痛、生命功能监控、危重病急救、疼痛诊疗乃至药物依赖戒断及临终关怀等众多领域,麻醉科不仅是涉及医院全局运转的枢纽科室,更是无痛医院与舒适医疗的主导科室,麻醉医学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世界发达国家,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占比是1:3,但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15。按居民人口测算,国外每1万居民应有2-3名麻醉医生,而我国每1万居民只有0.5名麻醉医生。徐医大附属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王志萍说:“麻醉医师需求量大,许多医院存在麻醉人才缺口,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针对我国麻醉学人才短缺的现状,2018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扩大麻醉医疗服务领域,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相关政策,确保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我国近三十余年来麻醉学科已经取得快速的发展,但依旧存在麻醉学专业医师的总量不足,学校教育的宽度不够,卓越人才严重匮乏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常规运转,也势必影响‘健康中国’的顺利推进,延缓我国从麻醉大国走向麻醉强国的建设步伐。” 徐医大麻醉学院张励才教授分析道,“在纵向对比中看到我国麻醉学人才培养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横向对比中存在的差距,做好政策环境研判,进一步探索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新模式:以国际教育模式为对标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新路径

        目前,国际麻醉科医师的培养模式是‘通才’式大学教育(4年通科+4年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3年),经考核合格后获麻醉科医师执业资格才能合法行医。对此,徐医大麻醉学院副院长张咏梅教授发表看法:“与国外麻醉学教育模式相比,我们在培养内容、学生科研训练以及临床实习上还有差距,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我国麻醉学教育的领跑者,徐医大从2015年开始在麻醉学院开设国际班,麻醉学专业考生入学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心理和体能测试,综合考评前30名进入国际班。“国际班采用双语授课方式,增设很多外文原版教材,与国际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接轨,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专业基础、熟练实验技能、较强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麻醉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张咏梅副院长说。

        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徐医大在国际化办学和麻醉学卓越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今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复该校实施“5+3” 衔接的麻醉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徐医大分管招生副校长蔡红星教授介绍,从2019年起,学校麻醉学专业将实施“5+3”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衔接的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指的是5年本科教育+3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方向),学校每年在省内招生30人,在接受五年本科教育并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采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两种模式进行。学生研究生阶段合格毕业后可以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选择专业学位方向学生还可拿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蔡红星副校长表示,这样的一贯制、多途径培养模式有利于教学计划的统筹安排和学生的针对性培养,助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好愿景:以创新为驱动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