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祛除湿热的难点在哪儿

发布日期:2019-06-03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媒体:祛除湿热的难点在哪儿



    什么是湿热?
     
    湿热,就是以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者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舌苔偏黄腻,脉象偏于滑、濡为表现的一系列症候群。
     
    湿热的形成,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因有坐卧湿地,压力过大,过食香浓,嗜食肥甘,烟酒无度,环境污染,湿热病邪侵犯人体等因素;内因则是脾胃运化功能呆滞,容易导致内湿留困。
     
    当外部因素与人体内部环境相互感应,一拍而合,就容易出现湿热。
     
    身患“湿热”的人,就如同处于雾蒙蒙的“气温高、湿度高、雨量大、日温差小、无风或少风”的既湿又热环境中一样,人非常不畅快,会表现为头身重痛,胸闷脘痞,腹胀,恶心欲呕,舌苔厚腻(白腻或者黄腻)等一系列症状。
     
     
    潮湿氤氲的环境是湿热证的诱因之一
     
    为何湿热难解?
     
    湿热这一类疾病,有着病情缠绵难愈,病情长的特点。
     
    为什么这类疾病缠绵难愈呢?
     
    这是因为,湿与郁热本身是一对矛盾体,若你只用“清热”,那么或许热会轻一些,“湿”反而会更重;若你只知祛湿,郁热没有了“湿的制约”,就可能亢盛起来了。
     
    湿热就像一对跷跷板,“湿”与“热”各坐一边,你按住左边,右边就弹起来,你压了右边,左边就翘上去,治疗上容易顾此失彼。
     
    所以,这时无论你只是“清热”还是仅仅“祛湿”都不太好使。
     
    而且,热为阳邪,易伤阴液,导致湿热化燥伤阴,入血动血,进而导致气随血脱;湿为阴邪,容易损伤阳气,导致脾阳受损。所以,罹患湿热的患者,常伴有脾胃虚损,血气不足,这又使得病情更加缠绵。
     
    “湿热分解,湿去热孤”是化解湿热的经典思路
     
    撰写《温病条辨》吴鞠通很早就发现面对“湿热”,“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面对这个问题,明清医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最终,他们探索出了一套办法,这就是“湿热分解,湿去热孤”。
     
    何为“湿去热孤”?
     
    就是分解湿热,先把湿去了,那么热也会慢慢消退,所以,先祛湿,再清热,便成了治疗这类疾患的主要办法之一。
     
    湿本身不是人正常的身体津液,它的本质是“浑浊之水,坏水”,它的存在阻碍了人体正常气血津液的运行,导致气津循行受阻,导致“郁而发热”,所以,面对湿热,若患者没有高热,则当先祛湿。
     
    用一个类似的比喻就是,点燃油灯后,油越多,灯火越旺,等你把油一抽走后,油去灯灭。
     
    热去湿孤法的思想:将油抽干,热再难借势
     
    清代温病学家王士雄是这样解释的 “热得湿而愈炽,湿热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因此,治疗湿热之病,当以分解湿热为宜,常选用渗利之品通阳化湿,使湿去热孤则热势自愈。
     
    如何将“湿去热孤”思路落地?
     
    有一个方子,最能体现这种思想,此方没有一味清热药物,却是治疗温邪夹湿、湿重于热,邪滞三焦、尚在气分、未传营分之证的经典,通过它可以窥到“湿去热孤”法的妙处。
     
    它就是藿朴夏苓汤。
     
    它对应的症候群,最典型的特征是:
     
    舌苔白腻,脉濡缓,口不渴,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身热不扬,午后发热,需和阴虚内热鉴别,阴虚内热舌红少苔,而且有五心烦热之感,和温湿邪滞留三焦导致的“午后热甚”是不同的。
     
    既然是温湿之邪滞留于三焦,那么,除了上面所说的主症外,还可能出现下面一些症状:
     
    上焦的症状:头痛头昏、头重如裹;
     
    中焦的症状:胸闷呕恶;
     
    下焦的症状:大便黏腻、溏泻不爽。
     
    既然是温湿之邪留滞于三焦,那么就要用“分利上中下三焦湿邪,芳香化湿”之法。
     
    所以,藿朴夏苓汤中有三个君药,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体”。
     
    这三个君药分别是杏仁、白豆蔻、薏苡仁。
     
    杏仁宣通肺气,再得藿香、豆豉芳香化湿之物,以疏表湿,宣开上焦。
     
    白蔻仁芳香苦辛,和畅中焦、宣通脾胃,又添半夏、厚朴,可燥湿运脾,使脾健以运化水湿而不为湿困。
     
    薏苡仁渗利下焦,辅以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如此,水道畅通,湿有去路。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