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治疗、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误区

发布日期:2024-02-05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打破治疗、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误区


    距离感染源多远才算安全距离?处在封闭且干净的环境,是不是就不用怕呼吸道传染病了呢?

    飞沫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是由传染源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喷出飞沫,病原体附着在飞沫中被易感者吸入,从而进行传播。在混合通风环境中,由于呼出的气流相比较周围空气温度高、密度低,因此会先向上运动, 而后由于重力的作用,在喷出一定距离之后沉降到地面或者物体表面,导致呼出的气流距离不会超过1.5米。所以对于预防飞沫传播疾病而言,保持社交距离非常必要,一般情况下1.5 ~ 2米的距离是较为安全的。既然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中流通的飞沫传播,那处在封闭且干净的环境中,是不是就不用怕呼吸道传染病了呢?其实不然,因为在封闭环境中,患者说话、咳嗽、打喷嚏等喷溅出的飞沫在漂浮过程中脱水会形成气溶胶,气溶胶漂浮在空气中时散播范围更广,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也有可能被感染。而由于通风不良,这些飞沫或气溶胶可能通过电梯按钮、门把手等渠道沾到手上,手再去接触脸、鼻子、眼睛等,就可能导致接触传播。

    有哪些疫苗是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呢?这些疫苗是不是都应该接种?接种频率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人群普遍易感和15岁以下儿童高发的流行特点,因此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形成免疫屏障是现阶段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呼吸道传染病的种类很多,针对不同的病原体会有不同的疫苗。常见的针对病毒感染的疫苗包括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疫苗以及新冠疫苗等。针对细菌感染的疫苗,包括肺炎球菌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百白破疫苗、卡介苗等。这么多疫苗,是不是都要接种呢?在我国的疫苗接种程序里面,把疫苗分为了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两种: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接种的疫苗,包括上述的麻疹疫苗、百白破和卡介苗等;二类疫苗是指公民自愿接种的自费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一类疫苗中,卡介苗是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就必须接种,在3、4、5月龄时接种白百破三联混合疫苗,8月龄时接种麻疹疫苗,1.5 ~ 2岁时进行白百破复种,6岁时进行麻疹疫苗及白百破复种。二类疫苗虽然没有强制接种,但对儿童、老年人等抵抗力较低的人群也是意义重大。多价肺炎球菌疫苗可预防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一般注射后的抗体保护性能够维持5年左右,因此肺炎疫苗通常隔5年打一次即可。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推荐人群为6周至5岁婴儿,应尽早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推荐接受者为65岁以上老年人,或≥2岁患病高危人群,如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但由于流感疫苗是根据流感发病季节研制,而流感病毒变异迅速,因此需要每年定期注射流感疫苗,建议在流感高发期之前1~2个月,也就是每年的9~10月份进行接种。新冠疫苗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是预防和减少新冠肺炎重症感染者、减轻感染后症状的基本措施,目前我国鼓励3岁以上适龄无禁忌人群应接尽接,第一针接种满21天者可接种第二针,18周岁以上、第二针接种满6个月可接种第三针加强针。



    打了疫苗就不用怕感染,可以摘口罩了吗?

    尽管接种疫苗可以有效控制甚至消灭呼吸道传染病,但疫苗接种后的效果因人而异,并非都能达到100%的保护率。首先,由于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注射疫苗后人体并不会立即获得免疫屏障,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足以对抗病原的抗体。此外,很多疫苗并非终身免疫,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在人体中维持几月或几年的后,会逐渐下降至阴性。由此看来,若短期内疫苗还没有形成保护或者体内抗体不足以抵御病原体的毒力,我们仍有可能会感染病原体。而口罩是阻断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接种完疫苗后,仍需要继续佩戴口罩。

    呼吸道传染病是不是就是要抗生素治疗?

    对于呼吸道传染病,还有一个很常见的误区是感冒就要吃抗生素。事实上,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和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对于病毒并不起作用。而我们日常所说的“感冒”,其实就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为细菌所致。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以对症治疗为主,无需使用抗生素,在有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和流鼻涕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史和经验选用口服抗生素治疗。除此之外,对于其它类型的呼吸道传染病,也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药物的抗菌谱来决定是否可以应用抗生素,并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