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读懂人工听觉植入技术

发布日期:2024-02-05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一文带你读懂人工听觉植入技术


    21世纪人工听觉植入装置技术获得了巨大的突破,为先天性以及后天性耳聋的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人工听觉装置包括骨导助听(骨桥、骨锚式助听器)、中耳植入(振动声桥)、内耳植入(人工耳蜗),听觉中枢植入(听觉脑干植入、听觉中脑植入)等人工电子装置。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几种装置。



    一、骨导助听

    骨锚式助听器:瑞典教授Tjieltstrom把钛螺钉用来将助听器固定到颅骨上,即成为骨锚式助听器 (BAHA)。声音处理器通过麦克风接收声音,声音引起的振动通过颅骨和颌骨传送到内耳,使内耳的淋巴液推动毛细胞,毛细胞再将这种运动转变成电脉冲,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BAHA主要适用于:传导性聋、混合性聋或单侧感音神经性聋,尤其适合于双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双侧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闭锁、双侧耳硬化症,对传统助听器不满意,表现为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的患者。

    骨桥:骨传导助听器没有所谓“耳机”或者耳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能够产生振动信号的振动子。将振动子压紧在耳后凸起的乳突骨上,振动会引起颅骨的振动并将信号越过外耳与中耳直接传至内耳——骨传导助听器的优势正在于此。但传统的骨导助听器佩戴并不方便,能量输出也有限,因此目前植入式的骨导助听器例如骨桥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骨桥属于半植入式人工听觉系统,包括体外的听觉处理器(Audio Processor,AP)和体内的骨导植入体(BCI)两部分。骨桥植入体经手术植入耳后上方颅骨表面。术后8~10日调试激活处理器,患者即可听见声音。骨桥的应用对象主要是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小耳畸形(先天性耳道闭锁、中耳畸形),慢性中耳炎,胆脂瘤等。

    二、中耳植入

    振动声桥:耳植入式助听器振动声桥 (VSB),于2010年进入中国,工作原理是直接驱动听骨链高效振动而振动内淋巴液,刺激听觉末梢感受器产生听 觉,提高声音保真度。包括两个部分:(1)外置部分声音处理器(2)内植部分人工振动听骨植入器,又名振动人工听小骨,主要由内部线圈、导线、飘浮传感器等构成。VSB曾被认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听力下降患者。新加坡学者回顾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听力下降患者接受手术植入后的效果得出:传导性听力下降和混合性听力下降患者 受益更大,该研究认为控制术前患者的期望值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的植入非常重要。国内学者认为手术适应证为: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有一定实用听力,不能或不愿佩戴传统助听器,或效果不佳者);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既往2年听力波动不大于15dB,且患者期望值适当;一般2岁以上即可植入。

    三、内耳植入

    人工耳蜗(CI)是最早最成功的人工听觉植入技术,它将声音转变成电信号以刺激患者的 耳蜗,从而使患者对声音产生知觉。为目前最成熟的人工听觉植入技术。适合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1961 年House首次为2例全聋患者植入单导CI,至今技术飞速发展,在很多大型医院CI植入已经是常规手术。CI的研发经历了从单极到多导、标准的电极设计到适应不同耳蜗结构的短电极、弯电极及双电极,以及针对低频有残余听力的患者设计的混合耳蜗植入。言语处理器和体外装置也日益小型化,适应证的选择也逐渐扩大到重度、极重度耳聋及常规助听条件下言语识别有限的患者。 对于对侧有残余听力的CI植入患者,目前多提倡患者在单耳CI植入后对侧耳进行助听器验配可获得有益补偿,即双耳双模式聆听。 双侧植入CI近来被很多国家认可,虽然理论上讲可以保留一只耳朵以等待更新更好的植入或康复技术,但大脑皮层的语言发育区错过了最佳可塑期,再好的技术也起不了作用。很多研究发现1岁以下的进行相继双侧 CI植入的患儿,在4岁时能有更好的声音定位感及语言认知,尤其是嘈杂环境下的表现更好。有研究报道,在一位右耳幼儿时即全聋,左耳几年前发生突聋的70岁患者体内进行双侧CI植入竟能唤起患者双耳的听力感知,并比突聋之前的声音定位感及嘈杂环境下的声音分辨更好。以前公认的CI植入准入年龄是1岁,但目前多项研究表明,小于1岁的耳聋婴儿进行CI植入是有益的。意大利学者 Colletti等通过回顾研究发现耳聋患儿1岁以下即进行 的CI植入,比年龄大些植入的患儿更有良好的语言发育。

    四、听觉中枢植入

    听觉脑干植入:听觉脑干植入(ABI)是直接刺激听觉中枢的人工听觉植入装置。1979年House首次为1例Ⅱ型神经纤维瘤患者在听神经瘤切除术后植入单道 ABI。1992年多通道ABI问世。ABI的工作原理与CI类似,都是由电极序列构成,不同的是CI通过刺激耳蜗内的听神经纤维而获得听觉,而听觉脑干植入是将电极植入到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内,越过耳蜗和听神经直接刺激脑干耳蜗核复合体的听神经元产生听觉。ABI装置包括体外和体内两部分:体外装置包括电声转换器、便携式语音处理器和连接导线,体内部分包括接收(刺激)器 、电极导线和电极阵。术中安置ABI确定耳蜗核的中枢位置需要通过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ABR)来定位。ABI主要应用于NF2患者,因为这些患者的耳蜗核与耳蜗的螺旋神经节细胞之间的神经联系中断,CI对这类患者不起作用。另外ABI还可用于双侧内耳道或桥脑小脑角区的其他肿瘤患者,以及单侧听神经瘤且对侧因外伤或者其他疾病导致的双耳听力丧失的患者。此外,脑膜炎后丧失听觉且影像资料显示耳蜗骨化、蜗神经缺失等无法植入CI的患儿,可以使用ABI。

    听觉中脑植入:人工中脑植入(AMI)是刺激下丘脑的人工听觉装置。适应证为NF2手术患者。近期研究证实ABI对非NF2的患者植入后效果较好, 而对NF2患者植入ABI后听力理解有限,主要原因考虑为肿瘤本身或手术造成耳蜗核的破坏,而人工中脑装置是把下丘的 中央核作为潜在的刺激点。新加坡学者Lim等在2009年报道了5例患者安置AMI,但每位患者术后的言语理解都还需要唇读的帮助。目前AMI在国外正处于临床试验期,国内尚未报道。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