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受伤流血,为什么还会缺血?

发布日期:2024-02-05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没有受伤流血,为什么还会缺血?

    “缺血”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来代替。
    从病因上来说,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等原因均会导致贫血,受伤流血造成的贫血属于失血性贫血,因此,即便没有受伤,红细胞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加依然会引起贫血。

    不同类型的贫血有什么不同?
    由于贫血的病因、程度、骨髓增生情况不同,贫血的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式。按贫血进展速度可以分为急、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为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它们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均不同,需要到医院检查诊断并及时治疗。
    缺铁性贫血 通常是缺乏铁元素所引起,可能会引起脸色苍白,主要特点为较容易出现口角炎、舌炎、皮肤干燥等。儿童缺铁性贫血可出现异食癖,还会对正常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可引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是营养缺乏所引起的,如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也有可能是遗传所致。其主要特点为贫血伴有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身体乏力或者头晕,还会出现腹泻、腹胀等情况,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症状。
    溶血性贫血 主要是红细胞自身缺陷或者是外在因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所引起,可能会引起发热、寒战或者头痛,也会出现呕吐、四肢腰背痛等现象。急性溶血性贫血主要特点为引起机体全身性反应以及多器官损伤,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功能不全等;而慢性溶血性贫血会引起皮肤黄染以及脾肿大。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是免疫异常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主要特点为进行性贫血、感染或者出血等情况,并伴有发热,罕见有淋巴结肿大和肝脾大。
    为什么说缺铁性贫血
    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铁是重要的造血原料,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红细胞生成,也就是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幼儿、育龄女性。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女性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会引起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脸色苍白等表现,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
    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持续2~3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因胃肠道正常解剖部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的吸收,可用铁剂静脉注射。要想根治缺铁性贫血,病因诊断更为重要,有时缺铁病因比贫血本身更为严重。例如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慢性失血者或胃癌术后残癌所致的缺铁性贫血者,则应多次检查粪潜血,必要时做胃肠道X线或内窥镜检查;月经过多的女性,还应检查有无妇科疾病。
    总听人说“血稠”会引起各种病
    “血稠”到底是什么意思?
    “血稠”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高黏滞综合征(又称“高黏血症”),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如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视网膜炎以及慢性肝肾疾病等都与血稠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因为当人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时,血液流速减慢,机体组织所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特别是过多的红细胞老化、硬化,导致红细胞集聚,加重血稠而发生凝血,出现血液凝集块,造成血管栓塞,从而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人将此形象地比喻为:就像在狭窄的马路上,拥挤着过多的破旧汽车,它们随时可能抛锚、堵车,以致发生运输不畅。
    影响血液黏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细胞性因素,如血细胞数量多少、大小、形态,红细胞变形性以及血小板功能等;血浆性因素,如血浆蛋白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纤溶活性等;血管性因素,如血管长度、直径和内膜光滑度等;其他因素,如情绪、生活模式、吸烟、饮酒等。以上因素如发生障碍或出现异常,均可导致血液黏稠,需要到医院就诊,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病因。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跟“血液”有什么渊源?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俗称“三高”,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值的现象。
    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并且血管壁长期承受着高于正常的压力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高血脂是临床上所说的高脂血症,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的水平升高,多数无典型症状,多在体检或有并发症时发现,饮酒、吸烟、超重、肥胖及糖尿病人群易发,多数经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治疗可以改善。
    血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当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即为高血糖。空腹血糖正常值在6.1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在7.8毫摩尔/升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持续血糖升高一般提示糖代谢能力减弱,需要进一步排查糖尿病等。
    血栓与血液有什么关系吗?
    为什么会形成血栓?
    血栓指血液在非正常情况下凝固成块,将血管堵住。形成血栓的因素包括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等。血液凝固性主要受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各种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活性影响。
    血栓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会导致动脉堵塞,引起重要器官缺血,出现各种危险状况。例如心脏血管血栓栓塞可出现急性心梗;脑部动脉血栓栓塞会出现中风;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会出现急性腹痛;下肢动脉血栓栓塞会导致下肢出现问题,严重者会出现下肢坏死,需要截肢。而静脉血栓脱落会导致肺栓塞,严重者会引起猝死。
    因出现血栓及在治疗血栓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小板和凝血功能。
    把药打进血液里和口服、
    肌肉注射有什么区别?
    静脉注射是一种常用医疗方法,就是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我们的静脉中。静脉注射可分为短暂性与连续性注射。短暂性静脉注射多用针筒直接注入静脉,即一般常见的注射方法;连续性静脉注射则以静脉滴注实施,俗称“点滴”,即静脉输液,其起效较快,但应在病情较重时才用。但要注意,长期输液有可能造成静脉炎、肺动脉炎、肉芽肿、血管栓塞、体内菌群失调等。
    口服给药法是指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局部或全身组织,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口服给药方便,但起效慢,部分药物会受食物或胃酸作用而影响吸收。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目的。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进行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位为臀大肌,但长期注射易导致臀部肌肉结块、肌挛缩、臀部肌肉萎缩、神经损伤等。
    具体选择哪种给药方式,医生会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药物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患者用药依从性来选择。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