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监测与心血管事件更相关

发布日期:2019-08-09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这种监测与心血管事件更相关



    科创策源力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指标,“从无到有、从0到1”的创新性突破尤为重要。8月6日,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杨文艺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杂志(JAMA)》发表了题为《诊室和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指标与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文中提出,相较临床常用的诊室血压,动态监测的夜间和24小时平均血压的水平与心血管事件更为相关。
    作为一名80后博士,杨文艺医生通过医院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在欧洲学习期间参与了一项基于全球13000大样本动态血压人群数据库的国际前沿临床研究。近年来,市一医院组建临床转化研究院和临床研究中心,以人才培养带动三甲医院科研“创新链”,“孵化”科创策源力,从“应用知识”到“创造知识”,促进临床资源进一步为研发和产业发展服务。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是大型公立医院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供“策源力”的应有之义。
    timgHP2YQXGM.jpg
    扎根国际研究团队大样本带来血压监测突破性发现
    高血压,被称为“慢性病之王”。据统计,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是心血管事件,其中50%可归咎于高血压,而我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比例高达1/3,控制血压至为重要。而要控制血压,第一步就是要对血压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诊断。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测量血压方法是诊室血压,即医生在诊室进行一次性血压测量。然而,以这种方法测得的血压是否与心血管事件联系最密切,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2014年,市一心内科杨文艺医生经由市一医院“优秀医学青年人才计划”,被选派前往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高血压领域权威Jan A. Staessen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发现欧洲发达国家已通过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拐点”,而我国尚未达到这一“拐点”。因此,他决定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其主要研究方向。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其中血压是最具确定性、也是最可控的因素。50%心血管事件与高血压有直接关系,血压每下降2毫米汞柱,就能相应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杨文艺的导师Jan A. Staessen教授在2007年建立了国际大样本动态血压人群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在亚洲、欧洲及南美洲等地共建立有13个中心,跟踪随访总人数达13000多人其中,瑞金医院的王继光教授、李燕教授也参与了这项研究。
    研究团队从这13000多人中筛选出11135人作为随访对象,经过中位数为13.8年的随访,研究团队比较了基线时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的日间、夜间和24小时平均血压以及夜昼血压比值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经过矫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现:与其他血压指标相比,夜间和24小时平均血压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最为相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临床上普遍以诊室血压作为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夜间血压的关注相对较少。与白天血压相比,夜间血压水平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更为紧密。白天血压会受到活动、情绪、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夜间血压则不受日常活动的影响,代表了静息状态下血压水平。
    如果夜间血压控制不达标,即使诊室血压或者动态监测的日间血压处于正常水平,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仍会较高。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工作者应该重视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并关注24小时血压尤其是夜间血压的监测、控制。
    8月6日,国际三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杂志(JAMA)》刊登了题为《诊室和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指标与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的研究论文。“近些年来,学界专家们已经在强调动态血压的重要性,杨文艺的研究结果让我们对血压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刘少稳教授如此评价道。
    微信截图_20190809091649.png
    医学人才分类培养助医院临床研究转化提速
    围绕亚洲医学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近年来上海聚焦提升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在医学科技创新领域努力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策源地”,以及着力建设一批临床研究中心。”
    杨文艺的研究课题,正属于“临床研究”之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处处长祝延红表示,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很快,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而与基础研究相比,临床研究水平仍显薄弱。
    尤其是符合国际规范的前瞻性、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效果评价和医疗质量提升研究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这就导致创新驱动力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这条创新链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全力运行。
    在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及亚洲医学中心大背景下,临床转化研究带动临床疾病诊治创新能力水平提升更显重要。要真正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策源力”,大型三甲医院不仅仅是“应用知识”,更应当“创造知识”,在承担临床诊疗服务的同时也要逐渐向研究型医院迈进,。这就需要“两条腿”走路,同时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对此,市一医院的对策是“人才”和“平台”双管齐下。
    2014年9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出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医务人员实施分类培养、分类考核、分类管理、分类晋升,对不同晋升通道内的人才依次制定共计4个大类、25个院内培养项目,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杨文艺就是第一批作为“科研型人才”被选派至比利时鲁汶大学培养的青年医师,期间成绩显著,共发表SCI论著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著8篇。
    杨文艺深有感慨:在比利时系统学习了大型临床研究中心数据库的建设、管理、整合以及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方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在平台方面,医院于2015年3月组建临床研究中心,于2016年正式运行,中心相继建成临床统计中心、信息技术部、临床研究病房、(干)细胞技术研究部等。近年来,在这系列技术和服务平台支撑下,市一医院以临床科学问题为导向,实现疾病研究与临床诊疗技术的新突破,相继在《SCIENCE》 《JCO》 《JAMA》等国际顶尖临床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并且获得了包括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重点课题。
    据介绍,医院将继续在学科建设中注重专职研究团队与重点学科临床团队的深度融合,加强聚焦疾病的临床转化整合式研究,促进临床资源更好地为研发和产业发展服务,进一步支撑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