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和疫苗发展史

发布日期:2019-06-22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内容摘要:牛痘疫苗是人类疾病预防和疫苗应用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是现代疫苗学的起始,琴纳也被誉为“免疫学之父”。这一科学思想成为随后疫苗研发的指导思想,巴斯德本人研制成功霍乱和炭疽疫苗,其他科学家也先后开发出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和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百白破疫苗等,从而使诸多传染性疾病肆虐程度大大降低。天花疫苗是琴纳幸运找到的一种天然减毒病毒株(牛痘病毒),巴斯德采用兔脑传代策略获得人工减毒株并开发成功狂犬病疫苗的策略缺乏普及性。现在广泛应用的乙肝疫苗、流感疫苗以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等都采用这一策略。因此,从国际卫生组织到每个国家对疫苗应用的态度是:部分疫苗强制使用,部分疫苗推荐使用。

    关键词:疫苗;病毒;预防;天花;应用;传染病;牛痘;感染;传染性疾病;科学家

    作者简介:

      疫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疾病,之所以要预防是因为这些疾病基本都处于“不治”状态,这里的“不治”是指完全不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或部分不治(虽有补救措施,但危险性较高)。因此,从国际卫生组织到每个国家对疫苗应用的态度是:部分疫苗强制使用,部分疫苗推荐使用。

      

      人类一直在同各种疾病进行着殊死搏斗,如天花、霍乱、鼠疫、伤寒等传染性疾病由于发病快、致死性高等特征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常被同战争、自然灾害等相提并论。古时,传染性疾病(有时又称“瘟疫”)由于巨大杀伤力而被赋予许多神秘色彩,甚至被认为是上天惩罚。

      天花是一种由人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较高且一直无药可治,幸存者痊愈后会在脸上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早在公元前429年,希腊历史学家就观察到,天花幸存者将不再二次感染,意味着获得对这种疾病的抵抗能力。随后1500多年,古埃及、古印度和我国都在探索解决之道,但直到公元1000年左右(宋代时期),我国才首次取得突破。

      从那时起,我国开始采用“种痘”方法来预防天花。通常先将感染天花后患者的结痂取下碾碎成粉,再通过吹气方法送入鼻腔被身体吸收。这种方法在减少天花方面具有一定益处,从而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诞生疫苗(vaccine)的国度。后来种痘方法流传到世界各地,被多个国家所采用。但这种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如取材不便、种痘效率不易控制等,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使用的“人天花病毒”仍具有致病毒性,风险性较高。但是,这种方法是早期疫苗的雏形,证明了疫苗策略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了解到奶牛饲养场工人一般不感染天花,他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这是由于他们普遍感染过牛痘病毒。相对于致病性较高的人痘病毒,牛痘病毒温和很多,感染者症状轻微,根本不会死亡,特别是也不会再次感染人痘病毒。受这一现象启发,琴纳于1796年首次用感染过牛痘病毒的女工脓液为一位8岁男童完成接种,后观察发现该男童不再发生天花,说明牛痘病毒在预防天花方面的有效性。由于牛痘病毒接种的安全性和简易性,这种方法很快得到普及,在控制天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牛痘疫苗是人类疾病预防和疫苗应用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是现代疫苗学的起始,琴纳也被誉为“免疫学之父”。

      琴纳的成功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进入19世纪,随着科技步伐加快,疫苗研究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逐渐从经验时代向科学时代过渡。借助显微镜和染色技术,人类发现了许多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如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成为疫苗研发的基础。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观察发现,致病细菌在体外长期培养或经某种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可导致致病能力显著下降,但仍保持细菌其他特征,特别是当这些低毒的病原菌被接种,可预防动物或人对高毒性病原菌的再次感染。这一科学思想成为随后疫苗研发的指导思想,巴斯德本人研制成功霍乱和炭疽疫苗,其他科学家也先后开发出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和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百白破疫苗等,从而使诸多传染性疾病肆虐程度大大降低。巴斯德也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进入20世纪,疫苗开发步伐大大加快,先后研制并推广了针对白喉、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等疾病的疫苗。随着疫苗普及和40年代抗生素广泛应用,细菌性传染病发生和传染风险大大降低。但此时,对大多数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仍无良策。20世纪初,可用的病毒性疫苗主要为天花和狂犬病疫苗。天花疫苗是琴纳幸运找到的一种天然减毒病毒株(牛痘病毒),巴斯德采用兔脑传代策略获得人工减毒株并开发成功狂犬病疫苗的策略缺乏普及性。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