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亲密养育父母不焦虑

发布日期:2019-08-22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心理学家:亲密养育父母不焦虑





    上个月,我朋友家新添了家庭成员。在这对新手父母迎接新生命之前,我一再给他们打“预防针”:要有心理准备,孩子并不如想象中好带。

    在医院时,这宝宝堪称“天使宝宝”,睡得多,哭闹少。谁知回家后就大变样,白天夜里总是哭闹,新手父母急得凌晨带着宝宝上医院,医生检查后却表示一切正常。

    新手爸爸说:“带孩子带得要绝望了……”

    家中月嫂说:“这孩子好难带。”

    新手妈妈说:“孩子一哭就几个钟,每次都不知道孩子哭啥,我睡眠不足,快得抑郁症了……”

    这情境,让我想起了我带大宝那会,孩子睡眠浅,总要抱着睡,一放下就哭,还经常无故大哭,几乎24小时粘着我……这跟我之前预想的孩子出生后的情景完全不同,高需求的孩子碰上与预期不符的新手父母,矛盾和焦虑就出现了,说真的,我也差点抑郁。

    这种情况,在我养育二宝的时候得到了改善,一方面是因为二宝相对大宝,需求没有那么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已经尝试着走进婴儿的世界,去解读她哭声中蕴含的需求,调整养育方法,这样,我和二宝都能享受到亲密育儿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美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中指出:

    18个月之前的小婴儿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国里,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来决定世间万物的存在或消失。

    这种现象,在精神分析里叫“全能自恋”,说的是婴儿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我只要一动念,母亲就会来喂奶,我只要一哭,就有人来安抚。”

    所以,父母要想真正解决婴儿哭闹带来的育儿焦虑,就要先走进婴儿的世界,了解他们成长的内在规律,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体会养育的乐趣。


    婴儿世界里,哭闹有原因
    哭闹是婴儿与世界的沟通方式,他们用哭闹让父母知道他们需要食物、安慰或刺激。在出生后的几周,几乎所有婴儿都会出现难以抚慰的烦躁期。大多数时候,父母可以根据婴儿哭闹的类型及前人的经验来找原因。

    1.生理型需求:吃喝拉撒和神经系统发育
    婴儿通常因为生理需要而哭闹,其中饥饿是最常见的原因,或是皮肤受到屎尿刺激,需要换尿裤了。

    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因为婴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新生儿的哭闹通常在最初几周内不断增加,约第6周时达到顶峰,然后开始减少。而且这种“规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育儿方式下都会出现。

    另外,因为神经体统发育不同,有些婴儿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过大,心理学上把这种特质称为“敏感”,这类婴儿通常会让父母觉得“难带”。已有研究发现,婴儿期有这种敏感特质的孩子,如果养育方式得当,他们反而更容易学业有成的社交达人。

    2.心理上需要:变化和情绪
    父母们希望宝宝吃饱了就睡,醒了就如广告里的天使宝宝那般笑。但在婴儿的世界里,他只是一个基于本能的小动物,如果有让他感觉不对劲的地方,哭闹就是他发号施令的方式。

    他会不分白天黑夜,想哭就哭。因为婴儿离开母亲的羊水来到这个新世界,仿佛从混沌中初醒,他只能通过光线、父母的状态等等来逐渐感知白天与黑夜的不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昼夜规律。这种混沌状态从出生开始,最少要持续两个月。

    婴儿的世界每个时刻都在变化。比如,可能今天你用了某个安抚方法让宝宝哭闹减少,但可能后天,这个方法就不管用了,宝宝又会退化到之前的状态。这种变化让父母们措手不及,时常有受挫感。

    父母需要从心底接受婴儿总是在变化的现实,还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到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上:照顾婴儿的情绪。

    英国顶级心理治疗机构塔维斯托克诊所给父母们写的育儿指导书《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中指出:

    父母们经常忽略宝宝尝试用情绪跟他们交流的欲望。情绪交流是人的本能,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在尝试情绪交流了。这种交流是超越语言的,它是一种节奏:倾听、回应,在互动中尝试相互了解。

    出生之后,宝宝的情绪交流能力会越来越强。高兴的时候,宝宝会笑,手和脚会动来动去。生气或者害怕的时候,他就会大哭。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