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植入了多少种情感病毒?

发布日期:2019-06-23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给孩子植入了多少种情感病毒?




    当我坐在电脑前,回忆起聚会时的场景,脑子里闪现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假期我们究竟给孩子植入了多少种情感病毒?我们又是如何植入的?

    病毒一
    孩子,其实是你不好,我们接纳你也没用

    01

    一次聚会中,六七个小家伙聚在了一起,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因为有两个小朋友在游戏中不听自己的,忽然怒吼起来,把我们正在说话的几个父母吓了一跳。

    女孩儿的妈妈脸色一变,赶紧冲上前去制止女孩儿吼叫,可是她一连说了好几遍,女孩儿都好像没有听到一样依然叉着腰吼叫着。

    女孩儿的爸爸,赶紧问我:“我女儿这段时间总是这样,你看有什么好办法吗?我认认真真地回答,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女孩儿的爸爸和我是多年的好友,也经常看我写的文章,他听完我说的话,饶有兴致地走上前给爱人递了一个眼色,爱人躲了回来,他走过去对女儿说:“爸爸知道你很生气,有的小朋友没有听你的话,破坏了你们的游戏规则,你很生气对不对?”

    女孩儿先是眼泪汪汪地看着爸爸,气的喘粗气,然后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爸爸一看女儿哭了,一下慌了手脚,赶紧进行劝慰,可是一劝慰,女孩儿哭得更厉害了,最后还是妈妈走上前,一顿怒吼,女孩儿才瞬间安静下来。

    等女孩儿的妈妈坐回到座位上时,略显得意,我只能假装没看见。女孩儿的爸爸继续问我:“我也看过很多书上说要接纳孩子,这也是很多心理专家坚持的理念,可是在我家孩子身上就是不管用,你看就像刚才,我接纳了她,她还是闹个没完,逼得她妈妈没办法了,就会吼她两句,也只有这样她才知道害怕。”

    02

    我工作中也经常接触到类似的案例,有很多父母会这样讲,我也试着接纳我的孩子了啊,可是接纳没用啊。

    在这类家长的认知里存在着一个误区,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在孩子哭的时候,他们会认为,只要能想出一个办法让孩子不哭,让孩子不发脾气就是好办法。

    类似于我的这位朋友,在我面前“表演式”的接纳了一下自己的女儿,当女儿由吼叫变成哭泣时,他不知所措了,于是就宣告了接纳的失败。然而他忽视了两个问题,第一,有条件的接纳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接纳吗?第二,口是心非的接纳其实是一种“病毒”。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理解,我知道你吼叫是因为你生气了,我接纳了你,你就别再吼叫了,即使是换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哭也不行。

    这样的接纳注定会失败,因为名义上是接纳,实际上在潜意识里恨不得让对方下一秒就停下来。接纳的真正目的是:孩子,我看到了你的情绪,你很生气(难过),我愿意陪你在这个生气(难过)里待着,陪伴着你,而不是我知道你生气(难过),你就得好了,你不能没完没了。

    试想一下,如果我的这个朋友能够走到孩子身边,对着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静静的陪她呆一会儿,当孩子哭的时候也能陪着孩子,这样的接纳会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呢?

    我在工作中,曾多次做过这样的家庭治疗,很多父母在咨询中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整天学习育儿知识,并不是想着让自己如何成为健康的父母,而是整日里在想如何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少一些麻烦。

    孩子的最大不幸就在于父母会一厢情愿的把他们当成麻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耐心全无,针对孩子的“问题”,研究出一大堆办法,在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把孩子一点点的束缚住,这是一个在潜意识里不断扭曲孩子成长的过程。

    03

    仔细思考一下,在今年的小长假聚会中,我大大小小也参加了五六次,几乎每次都能见到类似的现象,孩子在这样的场合没能给父母长脸,而父母先要忙着解释一句,我们家孩子平时不是这样的啊,然后再去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孩子处理他们消化不了的情绪。

    无论是忽略还是打压,是装着接纳,还是发火,目的都是要让孩子停止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接纳和心理学里所提倡的接纳并非同一个概念,所以那些认为接纳不解决问题的父母,先要重新认识和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接纳。

    病毒二
    孩子,因为我们错不起,所以

    你也得输不起

    04

    同样是这个聚会现场,一个忘年交的朋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发现自己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儿子越来越过分了,比如过年就不愿意去奶奶家,他提出的要求是,年夜饭快些吃,别耽误他回去看春晚。

    而且,过年走亲戚,孩子一概不参与,即便是有人到自己家拜年,也不过是随便应付一下。“作为一个孩子总得懂些礼貌吧?我这样教他,总归没错吧?”朋友问道。

    在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之前,我先请他思考了一下,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与错对我们的亲子关系又会意味着什么。


    05

    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现如今害怕自己犯错的父母越来越多,喜欢用对与错说事儿的父母也越来越多。

    很多家庭中,形成了这样的标配,一个错不起的父母,加上一个输不起的孩子。大家都生活的好累。然而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单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很容易把矛头指向对方。这里面有太多的断章取义,又有太多时候我们是从超我的角度出发的。

    我所说的断章取义,并不是为人父母的我们故意那样做的,比如像我这个朋友和我说的,自己的孩子对奶奶都没礼貌,自己能不管吗?看起来这个孩子的确不像话。

    可是仔细了解一下我们就能发现问题,孩子的堂弟(叔叔家的孩子)是奶奶从小带大的,每次过年去奶奶家吃饭,他都发现奶奶偏向堂弟,不断的给他夹菜不说,还经常会和堂弟说悄悄话。孩子之前会经常和爸爸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尤其是过年大家都在的时候,他会觉得很别扭,可是爸爸不以为然。

    我们往深里看一步,就会发现错误不只是在孩子身上了吧?奶奶有错吗?爸爸有错吗?可是当谈到这些的时候,我的这位朋友就开始“赖皮”,奶奶年龄大了,堂弟会哄她开心……最后干脆来一句:“她是你奶奶,你不去奶奶家过年就是不孝,就是没礼貌……

    是否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了?我的这位朋友一开始是在用别人错、自己对的方式来维持着自己作为爸爸的权威,后来,一看自己要“错”了,只有把“超我”提出来,守护着自己的尊严和权威。

    其实错不起的父母太可惜,太可悲了,他们对错误充满了恐惧,尽管他们总喜欢给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找错误。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