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层学金奖得主沈树忠院士为“小”学科代

发布日期:2019-07-1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国际地层学金奖得主沈树忠院士为“小”学科代

      沈树忠院士获奖

      江苏院士

      近日,一则“中国科学家首获地质最高奖”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从没听说过“热搜”一词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沈树忠却“一脸懵”地成了“网红”。

      国际地层学最高金奖,四年才颁发一次,此次是第一次颁发给亚洲科学家。奖项分量之重,不言而喻。但在沈树忠看来,获奖只是一件小事,自己做的工作“很不起眼”,真正需要关注热度的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这样的“小”学科,“希望大家能关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工作的地层古生物学野外工作者。”面对记者,沈树忠更希望作为普通一员“代言”地层古生物学。

      “抡大锤”的野外工作者

      “地球形成到现在已经有近46亿年的时间了,岩石一层层地堆积,老的在下面,新的在上面,形成地层。”地层学对大众来说比较陌生,沈树忠用一句话科普道,地层学就是要根据层层叠叠的岩层按时间顺序“恢复”地球的历史。

      在沈树忠的电脑内盘中,有个“巨大”的相册文件包,里面有意大利、法国、缅甸、柬埔寨、巴基斯坦、伊朗等诸多国家的目录,点开一看,里面没有一张斑斓风景,满眼都是光秃的山脉和剥离的石块。这都是他这两年野外考察的地方。

      沈树忠说,这些地方一般都人迹罕至,难得碰到人,如果有人看到,总会忍不住过来问:“你们在敲什么啊,里面有什么金子吗?”

      “在外人眼里是很奇怪的,一直在那里敲敲打打,有时候满身是土却什么也没有。”沈树忠说,选择地层学就选择了“旅行”,需要长年累月前往世界各地,在野外地表采集石头中的化石,根据化石中不同生物的发育程度、演化阶段,确定地球的时间框架和演变历史。

      “这是在缅甸,石头里是不到1厘米的有孔虫;这块是珊瑚化石……”顺着沈树忠的指引,记者看到了一块保存完整、形态栩栩如生的珊瑚化石。

      敲到有价值的化石,可不容易。“除了用榔头,我们有时候也会抡大锤,才能够把很硬的石头敲碎。”这就要求地层工作者有强健的体魄。当然还需要耐心,“比方说很多人喜欢看博物馆里的大恐龙。对那些做恐龙化石研究的地层古生物学家来说,有时在山里敲三个月,什么也找不到,找到了以后将巨大的骨架完好地搬回来,再一点点修复,这背后的艰辛其实是很难想象的。”

      解密沧桑地球,他从不觉得枯燥

      每天跟石头打交道,难免会有人觉得枯燥寂寞。但沈树忠坚定地表示,“从没感觉到枯燥,相反,我一直觉得工作很有意思。”

      在沈树忠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不少化石。墙上挂着的化石拓片,书橱摆着的贝壳化石,“这个三叶虫化石是5亿年前的,这个贝壳是1亿年前的……”指着这些原始生命的“证据”,苍茫宇宙、古老地球,恍如时光倒流。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只能在古老的岩石中寻找答案。沈树忠非常自豪地表示,地层学是一门“构建时间框架,恢复地球历史”的小学科,虽小但重要性显著,生命演变的过程,油气乃至矿产的分布,都需要地层学研究的基础,“没有时间尺度,什么都说不清楚。”

      “金钉子”就是地层学家为地球的年代划分定下的“国际标准”。“好比朝代的划分多依据历代皇帝的登基时间,地球的历史则是依据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介绍起专业,沈树忠就会津津有味。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保护区——长兴金钉子剖面完整地记录了2.52亿年前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

      这也是地球上最惨烈的一次生物大灭绝,曾经历经磨难的生命在这个剖面上历历在目!也就是在这里,沈树忠及其团队推论出此次生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大规模岩浆活动造成温室气体大规模释放,最终导致地表环境的巨变,相关成果在《科学》等权威刊物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

      沈树忠说,工作的乐趣类似于高考解题,更何况是解密地球的演变。“听说过去澳大利亚和西藏是接壤的?”当记者问到沈树忠曾参与的一个项目,他立即走到电脑边,展示了模拟动画,“你看,5亿年前澳大利亚和我国西藏地区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逐渐分离。2亿年前,大西洋还没形成呢,所有的大陆板块都是在漂移的。”时空变幻,沧海桑田,古老地球之谜的求解让他乐此不疲。

      勤奋比智商更重要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