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8旬老人的古医书情缘

发布日期:2019-05-2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周2----6.jpg

    10月30日,下午2点钟。

    深秋的阳光暖洋洋的,80岁的魏礼元坐在靠门处,带着老花镜慢慢地阅读着手里的《寓意草》。这本写自明末崇祯年代、记载了60余例治疗内科疑难杂病为主的医案集,魏礼元手中的是复印本。就是一个月多前,这位遂宁老人将万分珍贵的古医书,无偿捐献给了遂宁市档案局。

    他不仅捐献了《寓意草》。《医门法律》《云林神彀》《本草从新》……

    49本珍贵家传古医书,在这个秋天,“住”进了遂宁市的档案局。

    周2----4.jpg

    周2----5.jpg

    耗子啃、火烧、贱卖

    家传古医书劫难重重

    沿着船山区复桥镇医院旁的乡道,步行十分钟,就是魏礼元的家。

    魏家是数百年前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辰溪县迁到遂宁的,魏礼元是迁徙过来后的第六代人。住在三儿家的老人左耳已失去听觉,只能靠右耳来获取声音。但一谈及古医书,老人精神活跃了。

    魏礼元第一次注意到家中古医书,与工作有关。

    上世纪80年代,在遂宁土产果品公司工作的魏礼元因工作要经常去乡镇。一次下生产队时,他遇到一位小腿溃肿的村民,眼见村民既因溃肿难受又舍不得花钱去县城医院,魏礼元突然忆起年少翻阅家中老医书记载的“仙人掌医治无名肿毒”。他将这句话告诉村民后就匆忙离开了。半月后,工作结束的魏礼元特意绕路到村民家,欣喜地发现使用仙人掌后,村民小腿溃肿已渐消并结疤。这段插曲,让他特意赶到叔父家,将堆在角楼处泛黄的旧医书找了出来。

    老医书是叔祖魏钦必和叔公魏先儒当年行医收集留下的。这捆逃过文化大革命的老医书重见天日时,已经很破烂了。记者在市档案局见到原件,全是手工抄写,字迹隽秀、工整。然发黄的医书边沿处皆是老鼠啃过和虫蛀后的痕迹,令人十分惋惜。

    古医书的劫难还继续。村民房屋起火,殃及池鱼到隔壁魏家老屋,火最终被扑灭了,但家里绝大部分古医书被付之一炬;嫌弃书籍堆放占地方,家中儿媳曾以每斤5毛的价格贱卖,当魏礼元知晓赶到废品站时,古书已经不见踪影……

    家中无人传承

    8旬老人将书捐给了档案局

    “看到网上消息,现在大家都晓得你捐书了,”接到孙女从北京打来的电话,80岁的魏礼元笑得像个孩子。今年9月份,魏礼元将家中仅有的49册古医书,全部无偿捐给遂宁市档案局。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老人头脑一时发热。实际上,这个念头在他心里已经酝酿了两三年。

    将古医书从叔公家角楼“救”出来后,魏礼元成了这些古书的主要阅读者。除了书籍受损外,最主要的困难是,这些收集自明清时代的医书,不仅采用的是繁体字,而且并无断句,全靠阅读者的耐心揣摩。更严肃的是,有时一字之差,却会导致药效起到相反的作用。最慢时,魏礼元一天只阅读一页。

    魏礼元也曾希望家中有人能从医,这样这些老医书就可以物尽其用了,也可以将祖辈的行医再次传承下去。“第二代行医的叔公比较厉害,我小时候,有人专门抬着轿子来请他去看病。”然随着家中最小孙辈大学入学,魏礼元的这份希冀也变成了泡沫。

    古医书被老人保存地很好:定时放除虫剂,每年6、7月晒书。但是他还是觉得可惜。上世纪60年代就已有中专文凭的魏礼元觉得,应该让古书发挥应有的价值。

    魏礼元决定将古医书全部无偿捐给档案局。“古医书在档案馆内,能让更多学医的人去看,从记载的文字中寻找到治病救人的方法,也算是我魏家人也为国家尽了份力。”

    不少药方至今仍在使用

    具有较高文献价值

    小柴胡汤,柴胡、半夏、人参、黄苓、甘草,用水盏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热服用,治伤寒如疟,胸嗝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愁温;

    败毒散,人参,麻梗,甘草,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半夏,用水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服,治伤风咳嗽头疼;

    胃苓散,陈皮,厚朴,甘草,猪苓,泽泻,茯苓,肉桂,白术,用水两盏姜三片枣两枚煎至七分热服,平胃散合五苓散治水肿;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