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识之整理篇

发布日期:2019-05-2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中药常识之整理篇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①阴阳偏胜的邪气有余之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宜用寒药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②阴阳偏衰总治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则泻热,阴盛者湿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回归于平衡的正常状态。

    (2)归纳药物主要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沉浮来决定。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醋炒则收敛、姜汁炒则发散而治中焦脾胃、盐炒则下行而治下焦肝肾、酒炒则升浮而治上焦心肺。辛、甘主升、温、热主升、花、叶、枝、皮、质轻主升;酸、苦、咸主降、凉、寒主降、种子、果实、矿物、贝壳、质重主降。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品配伍时,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如升浮药在一批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一批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

    此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有关,即春夏宜加辛温升浮药,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药,以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时气特点,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还会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另外,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淡味或涩味,习惯上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寒凉药虽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虽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能伤正气;滋补药固能扶正,但能恋邪。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炮制、配伍、减轻药量、改进用药方法等以减少药物的偏性,同时要掌握药物的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寒凉药多具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镇静、降压、抗惊厥、镇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温热药多具解热、镇痛、止呕、止呃、抗菌,促进免疫、强心、升压,兴奋中枢,改善心血管机能,促进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兴奋子宫及性机能,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简单地总结

    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和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淡味,能流泄能下渗、利窍、能引精微下归。

    辛散防耗气、甘补缓防壅塞、酸收敛防呆滞、苦坚阴防腻涩、咸泻防败胃。另外,止血防留瘀、活血防耗血、补血防凝积。

    相辅:酸收苦坚;咸下淡下;甘补酸收;辛散咸软。

    相阻:辛散酸收;苦坚咸软;

    如寒凉药虽能清热,但又易伤阳;辛热药 虽可祛寒,但又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又能伤正;滋补药固能扶正,但又可恋邪 等。

    比如,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等。

    辛温药散寒解表、甘温药补益阳气、酸温药收敛阳气、苦温药祛除寒湿、咸温药温阳润肠。

    辛寒药清热解表、甘寒药补益阴液、酸寒药收敛阴精、苦寒药清泄阳热、咸寒药养阴生津。

    十二经

    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

    中药常识之整理篇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升麻。

    足太阴脾经为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升麻。

    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藁本、黄柏。

    足厥阴肝经为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足少阳胆经为柴胡、青皮。

    足少阴肾经为细辛、独活、肉桂(桂枝)、知母。

    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

    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为柴胡、连翘。

    六经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用白芷、葛根、升麻。

    中药常识之整理篇

    少阳经用柴胡。

    太阴经用苍术。

    少阴经用独活。

    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