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路究竟在何方?

发布日期:2019-07-18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路究竟在何方?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需求仍未得到满足,JAK抑制剂引导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走入新时代。

    专家简介

    Orrin M. Troum,M.D.,F.A.C.R

    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教授,国际风湿病肌骨影像学会创始人、主席,国际磁共振成像实验室认证委员会董事会成员,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国际临床密度测定学会委员。

    曾任美国风湿病学会组委会联合主席、美国最佳医师、美国关节炎基金会董事会成员、医学和科学委员会成员、倡导和公共政策委员会成员、南加州风湿病学会主席。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无法根治,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果得不到早期诊断和及时、规范的治疗,7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患病 2 年内会出现关节侵蚀破坏,5-10 年的致残率高达 60%,发病 30 年的致残率将高达 90%。

    日前,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年会(CRA)上,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临床医学教授Orrin M. Troum发表了题为《展望未来: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和研究》的演讲。

    演讲中,Troum教授梳理了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策略的演变史,总结了目前临床上未能满足其治疗需求,并为观众介绍了未来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发展前景。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 在类风湿关节炎搏斗的漫长战役中,人类的第一次“阶段性胜利”可追溯到1941年。当时梅奥诊所的两位科学家Philip Hench和Edward Kendall共同研发出一种被称之为“化合物E”(17-羟-11-脱氢皮质酮,即可的松)的药物,用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1948年,化合物E第一次用于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药第3天,患者病情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 而后的四十年间,以甲氨蝶呤为代表的多种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相继研发并用于临床实践,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史上树立起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免疫学研究迅猛发展,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宣告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进入新时代。

    生物类DMARDs(bDMARDs)具有相似的短期疗效,可使部分患者达到临床改善、功能改善与疾病进展的影像学抑制,但bDMARDs需要与甲氨蝶呤联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单药治疗的疗效并不优于甲氨蝶呤。

    目前的bDMARDs仅针对复杂调控网络中的单个细胞因子,目前仍未发现任何一种单一bDMARDs可对所有患者都起效。此外,bDMARDs需要注射或输液,频繁的注射可能为患者带来不便与痛苦。

    图1 常用bDMARDs作用机制

    目前在临床上,仍有许多患者的治疗需求并未得到满足。虽然甲氨蝶呤仍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基础药物,但存在着许多患者对甲氨蝶呤 作为单一治疗或与DMARDs联合治疗时的应答不足或不耐受的现象。

    患者接受bDMARDs治疗后,仍常因药物无效或耐受性差而导致停药。给药途径也是与患者治疗体验直接相关的一大因素。调查显示,79%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更喜欢口服药片而不是注射药物或输液。

    Troum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应达到如下三个目标:

    他指出,早期积极治疗可显著影响患者长期预后,预防不可逆转的疾病进展。

    图2 早起积极治疗的获益 RA=类风湿关节炎

    JAK抑制剂引导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走入新时代

    如何才能满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需求,最大程度地改善其生活质量?研究者多年探索后,沿着另一种创新思路寻找到了新的治疗靶点:JAK/STAT通路。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