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造血”式治理新路 荒山变绿更生金

发布日期:2019-06-05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法制网首页>>   环保频道>> 治理>>     贵州“造血”式治理新路 荒山变绿更生金   发布时间:2019-05-27 14:35 星期一   来源:中国经济网  

    王新伟 吴秉泽

    原标题:荒山变绿更生金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广、石漠化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贵州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造血”式治理新路,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与改善,还让绿起来的荒山“生金”

    “贵州省荔波县的石头上长出了珍贵的中药材——石斛。”

    “这样的治理模式,不仅让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更改善了贫困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牵头、百姓参与的方式,让荒山生绿更生金。”

    这是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第二次主席团会议上,国家林草局局长张建龙讲述的案例。

    石角落有了花椒产业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苞谷,只够三月活……”这是从前流传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的歌谣。

    如今,顶坛片区经过持之以恒的治理,从前的石角落拥有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花椒产业。

    顶坛片区是指北盘江镇东北部的银洞湾、查耳岩、水淹坝、板围4个村,其中银洞湾、查耳岩两村涉及农户800多户3000多人,95%的面积是石旮旯。62岁的北盘江镇银洞湾村党支部书记罗泽亮说:“严重的石漠化、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环境让许多村民举家外迁。”

    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当地村民开始在石旮旯里种耐旱的花椒树。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椒树不仅生长得好,还减少了水土流失。

    1993年,黔西南州拨款10万元作为发展花椒基地的基金,在顶坛片区及近邻的几个村展开了一场花椒种植“竞赛”。到1996年,全镇种植花椒1.06万亩,全州第一个万亩花椒基地建成。与此同时,曾搬离顶坛片区的人家相继回来了……

    “目前顶坛片区种植花椒5.8万亩,曾经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绿色银行。”罗泽亮说,“自从大规模种植花椒树以来,这里的水土流失率也比过去下降了40%”。

    如今,走在石山上,一片生机盎然,满山遍野的苍翠。花椒的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沿用花椒种植治理石漠化的思路,贵州省还在全省大片的石漠化地区种植了适宜的刺梨、芒果、澳洲坚果、柑橘、芭蕉、枇杷等。

    荒坡变成“金窝窝”

    “从前茅草多,群众懒上坡。公司来运作,变成金窝窝。”这是大方县黄泥塘镇兴林村群众时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群众口中的“金窝窝”昔日是一片土少石头多、专长茅草不长粮的石山荒坡。

    2014年,贵州健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永刚来到吱嘎阿鲁湖游玩,他对湖边上的这片土地产生了兴趣。“这里依山傍水,开发潜力很大,如果种上樱桃,待到春天樱桃花竞相开放,一定很美。而且,樱桃还是收益不错的水果。”

    但是这一想法受到当地大多数村民的质疑。兴林村石漠化严重,土壤稀少,满足不了樱桃种植的基本条件。葛永刚经过与有关专家探讨,投资300万元进行土壤前期改良,能挖坑的挖坑,不能挖坑的就敲碎石头打坑,运土换填。

    2015年春季,村民们惊奇地发现,石山坡上居然种活了樱桃!

    近4年来,贵州健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先后在1400余亩荒坡上种植了6万余株樱桃和脆红李、青脆李、砂糖李、白枇杷等果树。

    荒山绿了,百姓富了。据不完全统计,健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黄泥塘镇兴林、西河两个村解决了100多名群众的就业问题。2017年解决了30多户贫困户就业。

    黄泥塘镇镇长郝永镇说:“全镇总面积227.32平方公里,其中30%属石漠化地带。镇里把石头山上成功种植樱桃的经验在全镇进行推广,在石漠化地带全部种上了经果林,为群众脱贫致富再辟新径。”

    石头缝里育新绿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集中连片的石漠化地区,石漠化面积达754.4万亩、潜在石漠化面积达317.1万亩,2008年,该州8县市全部被列入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县。

    近年来,黔西南州以石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修复、扶贫产业开发为重点,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他们根据石漠化区域的不同地形、不同条件,因势利导,走出一条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造血”式治理新路。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