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现细菌抗生素耐药的原因

发布日期:2019-05-2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媒体:发现细菌抗生素耐药的原因



    科学家首次发现细菌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耐药的原因,竟然是细胞膜上一个不起眼的“狗洞”。
     
    2016年9月份,哈佛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1],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他们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大肠杆菌对达到最低致死浓度1000倍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仅仅需要10天时间。
     
    当研究人员换一种抗生素后,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而他们给研究过程录制的视频,更是触目惊心。
     
     
     
    ▲ 黑底的培养基从两边到中间分成5个浓度梯度(0-1000倍),培养基上面是白色的细菌从两边往中间(抗生素浓度由低到高)飞速往中间生长[1]
     
    吃不吃惊?意不意外?害不害怕?
     
    在我们吃惊、意外、害怕的时候,科学家却非常好奇:细菌究竟是如何在有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产生耐药性的?
     
    近日,来自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这个几乎自抗生素诞生之日起,就挥之不去的耐药性问题[2]。
     
    借助于自主开发的实验系统,他们不仅亲眼目睹了耐药性在细菌之间传递的全过程,还发现了在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细菌耐药的绝技,“凡是杀不死你的,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 先给大家看图[2]
     
    绿色的是耐药菌,红色的是不耐药菌。
     
    红色菌里面的小亮点,是耐药菌传递的质粒的表现
     
    注意看,很多红色的菌变成绿色耐药的了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了青霉素,开启了抗生素拯救人类的历史。
     
    然而,在这个抗生素使用了几年之后,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了生存,被迫进化出了专门降解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没过多久,约5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用青霉素已经无效了[3]。
     
    如上文所述,在理想的条件下,细菌只需10天,就能获得1000倍,甚至10万倍于最低致死剂量的耐药性。
     
    而人类发现一种新的抗生素,少则需要一两年,多则需要一二十年[4]。更要命的是,从1990年以来,人类几乎没有发现新的抗生素种类了[5]。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9月份宣布,“确认世界的抗生素频临枯竭”[6]。
     
    耐药细菌留给科学家的时间不多了。
     
    熟悉细菌的人都知道,细菌有个独特的小圆环状DNA,它叫质粒,它可以在细菌之间自由转移(我们可以把质粒看做优盘,它可以即插即用)。细菌为了让耐药性便于在细菌之间传递,就把耐药相关基因存在了质粒上。
     
    质粒这个巧妙的设计,让很多细菌不再惧怕抗生素。不过科学家也从这种耐药性传递方式中发现了破绽。
     
    质粒虽然能在细菌之间传递耐药基因,但是基因生产出对抗抗生素的蛋白质,还需要一个很长过程。如果想办法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耐药性的传递就无从谈起了哇。
     
    四环素就是这样一种抗生素。
     
    (四环素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恐怕不用奇点糕再介绍了)
     
    理论上讲,四环素能杀掉所有对四环素没有耐药性的细菌,即使不耐药的细菌临时从耐药菌那里获取了有耐药基因的质粒。因为,不耐药细菌体内合成蛋白质的系统已经瘫痪,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来了,也无力回天。这种情况下,耐药菌只能眼睁睁看着不耐药的同类,被四环素杀死。
     
    不过,慢慢地科学家却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现实是:即使四环素一直存在,没有耐药基因的细菌,一旦得到耐药质粒之后,就产生了耐药性。
     
    这简直是对四环素作用机制的侮辱啊。
     
    INSERM的Christian Lesterlin教授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带这么欺负四环素的。
     
    Lesterlin就想看看,不耐药的细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能从四环素的正义之剑下逃脱。
     
    为了能看到全过程,他们首先开发了一个荧光显微成像系统,以便在单细胞水平跟踪携带耐药基因质粒的转移。
     
    然后选择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因为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大肠杆菌利用质粒上的耐药基因,合成了一个四环素分子泵TetA[7],这个泵专门负责把进入细菌体内的四环素抽到体外,这样细菌的生长就不受四环素的影响了。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