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走出自我苛责的怪圈?

发布日期:2019-08-29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心理学:如何走出自我苛责的怪圈?


    她拼命优秀,是害怕不被爱 | 心理学:如何走出自我苛责的怪圈?

     

    远晴很优秀,从一个闪亮的大学毕业,在一个未来可期的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她从小就很懂事,一路走过来,都是“别人家的小孩”。

    如果你再凑近一点看她,你会看到她的优秀背后,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自我苛求。她会为了一个方案死磕n遍,如果做得不好,就会狠狠责怪自己。她很少给自己放假,不愿意和也不会享受生活,永远在路上,疲于奔命。

    如果你心疼她 ,让她别这么拼。她会轻抿嘴唇,抬起下巴,问你:

    “我不拼,竞争这么惨烈,我怎么往上爬?”

    ”我不拼,我爸妈的面子往哪儿搁?”

    “我不拼,我喜欢的人凭什么喜欢我?”

    在她的世界里,一个人有多优秀,就能得到多少爱和肯定。而不优秀的人,是配不上被爱的。

    远晴,优秀是你坚硬的铠甲,又有谁能看见,里面藏着一个害怕不被爱的小孩?

    生存契约:优秀才会被爱

    我们所处的时代,功利冷漠的评判标准肆意横行。有钱,有地位,有才华,就捧在天上;落魄了,穷了,失势额,就被踩在脚底。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更有竞争力,也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和期待,把这一套“适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评判标准,有意无意地引入了家庭:

    成绩好,就对你笑,夸你,带你出去玩儿;

    成绩不好,就斥责你没有用,哀叹自己为了你这么辛苦不值;

    听话,就接受你;

    不听话,就贬低你;

    孩子渐渐内化了这样的信念:我本身是不值得被爱的,只有努力表现,才会得到爱。而一旦我做错了什么,爱就会被收回。

     

    这就是孩子们在年幼的时候,和世界签订下的“原始契约”。

    心理学家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解释道:小时候,大多数的我们都与自己的原始照顾者无意识地订下了契约。为了换得爱与认同,我们同意让自己成为他们所要求的样子。为了符合社会、父母和老师的期待,我们都无意识地以某种方式同意妥协自己的生命能量和本质。

    被如此对待的孩子,长大了,也会持续保持一股想要优秀的驱动力,这股力量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世俗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她拼命优秀,是害怕不被爱 | 心理学:如何走出自我苛责的怪圈?

     

     

    严厉的判官:我不够好

    沉重的代价之一就是,即使得到了赞美和肯定,内心深处还是不时会冒出自卑、惶恐、惴惴不安。

    他们的心里,有一个严厉的声音。它会持续地跳出来,火眼金睛地指责你的各种“还不够好”,他会告诉你:“你不够迷人、不够聪明、不够努力、不够敏锐、不够有实力...”

    重点是,它似乎从来不会对你完全满意。无论你怎样疲于奔命,你都不能让它停息。它还是会不断地要求你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不停地挑剔你、攻击你。

    克里希那南达把这个内心的声音称之为“严厉的法官”,它是造成人们一直深信自己是个惊恐而羞愧的人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上携带着这股能量,它呈现的方式则包括内在的声音和外在的投射。

     

    在亲密关系里,他们也容易玻璃心,害怕不被爱。

    因为没有被无条件的爱过,他们打心底里不相信,有人会爱上他们本身。只有表现好的时候,才会被爱,否则就会被冷落、被抛弃。

     

    当他们遇到心动的人时,那份连接的渴望也会带来深刻的痛楚。向一个人敞开,意味着他看到真实的自己。他渴望又不敢相信,有人会爱上内在那个脆弱、悲伤的自己。

    如果没有经过这种感受的恋人,很难明白,为什么对方有的时候,会怎么敏感。因为,当他们挣扎着,打开自己的内心时,一个眼神、一句无意的话,都可以搅动他们内心的伤痕。

    所以,当他们展露自己的脆弱的时候,请轻轻的,带着爱和理解,融化他们。

    那份激烈的自我苛责可以帮助他们前进前进向前进,可很少有人可以一路绿灯下去。把被爱和自我价值感建立在自我的表现上的人,一旦遇到无法逆转的挫折,就可能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当遭遇了人生沉重的“滑铁卢”时,内心充盈的孩子会倾向于将它归因于“外部和可改变的原因”,他们会比较坦然的告诉自己“下一次会更好”,而自我苛责的孩子会倾向于归因于“内部和稳定的原因”,他们可能会因为每一次失败而深深地怀疑“我不够好”,当打击太大时,他们的自我会剧烈的动摇。

    那种感觉,就像是寄居蟹的壳被抢走了,刺猬的刺被一根根拔光了。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