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无缝衔接 打造百姓生命“安全岛”

发布日期:2019-06-28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上世纪60年代前,以总医院骨科、外科、急诊科为首的专家团队,依托该院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平顶山(河南)分中心,建立了创伤救治的“总医院模式”。随着影像医学、重症医学以及介入医学的逐步加入,总医院在河南省地市级医院率先建立起多学科联合(MDT)创伤救治模式。十多年来,总医院承担了区域内众多工伤救治、公共应急事件的急诊抢救工作,发挥着生命救援中坚作用,成为护卫一方百姓生命安危的“安全岛”。

    无缝衔接打造百姓信赖的生命“安全岛”

    今年4月13日,又一次“闪电”救援的胜利号角在鹰城大地吹响。在市区平安大道与光明路交叉口,一起惨烈的车祸事故触目惊心:一位骑三轮车的中年男子意外撞断隔离护栏,直径达10厘米的钢管从右往左扎穿男子腹部,肠子外露!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路人拨通了120和119救援电话。不到10分钟,总医院120救护车和消防支队119救援车赶到了现场。快速切断隔离护栏后,医护人员为伤者建立静脉通道,火速赶回医院行急诊手术治疗。

    从事故发生到伤者入院,总用时不到20分钟。当伤者到达医院时,总医院创伤中心已经提前启动,备血、麻醉等术前工作开启,普外科、急诊科等多学科医生展开会诊。在没有家属陪同也未办理入院手续的情况下,创伤急救绿色通道一路畅通为伤者的救援工作“加速”。

    尽管当天是周六,创伤二线专家依然在医院待命,影像检查结果印证会诊情况后,普外科医生闫红印带领手术团队立即展开急诊手术。全麻下腹部切开,手术团队小心翼翼地取出整根插入伤者腹腔的钢管,对扎破的肠管实施手术切除和修补。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万幸的是,钢管擦着伤者腹腔主动脉及脾脏边缘穿过,未伤及伤者重要脏器,术前和术中没有大量出血。

    因多位市民目击和新闻媒体的跟进报道,这一鼓舞人心的救援消息迅速传遍鹰城。人们在为伤者庆幸的同时,由衷地感叹我市公共救援的“神速”,尤其是总医院创伤中心院前和院内急救“无缝衔接”的高效畅通,也让总医院创伤救治“安全岛”的形象深入人心。

    “无节假日”救治绿色通道护佑百姓平安

    总医院医务部部长张廷告诉记者,“无节假日”救治绿色通道多年前便开通了。医院作为公共卫生单位,调动全院之力实施急诊救援时,往往不是一两个科室的响应,而是需要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职能部门甚至是后勤部门的多方之力,还有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在总医院,“无节假日”救援是医院“半军事化管理”的急诊制度中的一环。“半军事化管理”要求涉及急诊抢救的多学科“随叫随到”:院内救援人员10分钟内到达现场,院外救援人员(如休息、外出等)20分钟内到达现场。急诊科、普外科、创伤骨科、脊柱骨病科、介入科等科室主任要实行外出“备案制”,外出需上报医务部备案,后备专家要及时补充。“半军事化管理”保障了创伤中心的急救时间。

    去年12月,总医院启动国家级创伤中心建设,并依照国家标准,逐步推动创伤急救黄金1小时的建设步伐。目前,中心实行了“无节假日二线值班制度”,由创伤救援多学科组成的专家团队轮流值守“二线班”,保障了急救的人才力量,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创伤救治均可畅通实施。

    此外,创建国家级创伤中心推动了一流创伤急救体系建设。目前,医院进一步扩大急诊抢救室规模,专设急诊超声、X线、CT室检查(含增强造影)、检验等,急诊手术室(包括杂交手术室)、介入导管室24小时开放,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犹如“高速路”,让伤者在无任何入院手续情况下,高效接受检查和治疗。

    技术优势诠释创伤多学科救援的综合实力

    创伤急救备受认可是几代总医院人不懈努力、砥砺奋进的结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骨科、外科和急诊科为首的专家团队通力合作,打下了工伤患者多学科救治的坚实基础;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以现任总医院党委书记王明君为核心的一代医学专家,坚守和拓展创伤救治技术优势,大力引进医学影像的精准诊断,开启了创伤救治绿色通道模式,让更多的工伤、意外创伤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2006年,总医院开启介入医学在出血性创伤救治中的“高效、神速”大门,进一步优化多学科创伤救治的体系,承担了数次全市群体多发伤的救治工作,在一次又一次应急救援的磨炼下,总医院创伤救治形成了不可比拟的团队作战优势,其综合实力跻身省级和国家级先进行列。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