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先生与中国钱币学学科建设

发布日期:2019-06-2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春节前我与李学勤先生联系,想去看他并送上我刚出的新书。先生夫人接的电话,说先生刚在协和医院做了一个小手术,手术很顺利,正在休养。她要我春节后再和她联系。

      我上周刚休完假回来上班,计划下周去看李先生。不想周日早晨打开电脑,突然看到了李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一怔,那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学识渊博、为人谦和、提掖后学、重视科普,在学术道路上曾经给过我很多的支持和鼓励,被学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怎么突然就走了!我心中无限悲痛,想起了和李先生交往中的一些往事。

      为人谦和 品格高尚

      李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研究涉及先秦史、秦汉史以及古文字、古文献整理、青铜器研究等领域。作为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等。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

      李先生学术视野开阔、涉猎广泛。在他广博的研究领域里,钱币虽然不是重点,但我却是因为钱币而与先生结缘相识。

      1991年,李先生出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我借调到中国钱币博物馆,并于1995年正式调入。因为在中国钱币学会秘书处工作,所以有机会很早就结识了李先生。

      中国钱币学会每年年初都要例行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对上一年工作做一小结,对新一年工作提出规划。这是秘书处每年的一件大事,除了文件起草外,最重要的就是给各位常务理事递送会议请柬。因为每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临近召开才能确定。确定之后就要在很短时间内,给近百位常务理事送到请柬,这对人手本来就不多的秘书处来说,确实是件很棘手的事。

      记得每次联系给李先生送会议请柬时,他都是让我们直接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在电话中告诉他,不用派人专程去送。他说筹备一个会议很忙,要办的事情很多,不必为给他送请柬而专程跑一趟。李先生作为一个享誉国际学术界、在社会上拥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为人谦和、处处替他人考虑的高尚品德,给我们秘书处的同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融会贯通 学术大家

      李先生对钱币学会的工作非常支持。每年的常务理事会,他只要在北京,基本是必到,并且每次都有精彩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先生在发言中,总是能从与其它学会比较的视角,肯定中国钱币学会上一年在学术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并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主管单位对钱币学会工作给予的支持,进行充分肯定和感谢。同时,他又会从与国际钱币学界的比较中,指出我们的差距,呼吁要加强“钱币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建设。

      李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以及货币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都有独到见解。他说钱币学虽然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最迟在南北朝的萧梁时期就已经产生,当时被称为“古钱学”。但是,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却始终还没有建立起来,和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国际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分的人文与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中,就专门有一个“钱币学”,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很高地位。中国货币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货币文化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钱币学在我国还没有取得应有地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他认为,其中学科建设滞后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他强调,要从两个方面加强钱币学学科建设:一是要结合历史的发展,突破传统古钱学的局限,研究钱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要加强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争取钱币学能够早日走入高等院校的课堂;二是做好钱币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要鼓励专家多写普及性的学术著作,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钱币文化、金融知识。

      李先生不但在常务理事会上呼吁,2013年12月他还在中国钱币学会举办的全国秘书长培训班上,专门做了一期有关货币文化的讲座。他结合早期青铜器以及甲骨文,并对照两河流域以及古埃及文明,系统阐释了他有关中国早期货币起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秘书长们的高度评价。

      提携后学 谆谆教诲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