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已有30余家机构出清险企股权保险牌照“含金

发布日期:2019-08-02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年内已有30余家机构出清险企股权保险牌照“含金



      近年来,国内保险股权市场交投“降温”。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已有32家公司出清险企股权。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速,中国庞大的保险消费群体和不断提升的保险需求,对外资有很大的吸引力。增资、收购牌照和申请成立新公司都将是外资的可选项,但外资将更看重险企的牌照功能是否健全、经营是否合规。

    险企股权“遇冷”事出有因
      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共有32家公司拟出清险企股权,并有4家公司拟减少对险企股权的持股比例。同时,去年以来,包括永安保险、信泰人寿等险企股权交易均遭遇流拍。此外,越来越多发起设立保险公司的资本萌生退意,数据显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有超过100家保险公司处于申请保险预核名阶段,相比2017年初约200家明显减少。
      “近一两年来,险企股权交易市场活跃度下滑,一方面是因为有意做大股东的投资方,发现交易所需的资本超出预期;另一方面,部分小股东发现有意接盘的对手方很少,股权退不出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保险学院院长徐爱荣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这可能与部分险企股东背景有关。保险业经营周期较长,尤其是寿险公司通常要5-7年才能盈利,如果没有充分预期,可能受不了这么长周期的运作。”
      “近些年,不少投资险企的小股东仅凭着‘前景很好’的印象就进入保险业,并没有深入了解行业和市场。但前景好不等于马上能赚钱,如果期间再碰到资本市场不景气,险企投资收益不太乐观,盈利周期可能进一步拉长。面对这种情况,不少股东接受不了,于是考虑退出。”徐爱荣进一步指出,“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也让部分不了解行业的股东措手不及。以往险企做大规模,通常采用多卖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方式,也给外界留下了保险业‘赚快钱’的错觉,吸引了一批资本进入。但这种方式只是做大了规模,险企实际上并没有赚到钱,反而给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监管层下大力气整治,‘严监管’出乎部分新进股东预料,随之而来的转型也令一些只有资金而没有资源的股东无所适从。”
      “近几年,监管鼓励回归主业,部分入股保险公司的民营资本由于主业降杠杆,资金链紧张,需要调整资金头寸,出清是很正常的选择。”资深保险人士樊友亮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新增资本开始减少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很多企业目前关注主业,没有余力顾及其他行业投资;另一方面,监管层加强了对险企股权变更的要求。”
      不过,樊友亮指出,当前保险业仍保持两位数增速,保险牌照的功能没有变,长远来看,保险牌照价值依然存在。
      徐爱荣也认为,股东频频出清险企股权应是短期现象。“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密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空间仍很大。同时,在经过‘严监管’后,政府也可能推出一些利好政策,鼓励行业发展。”

    外资增资动力进一步提升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在新提出的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中,“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引发行业关注。
      “此举有助于提高合资金融机构的外资股东增持股份的积极性,未来将出现更多外资控股的金融机构。”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主管合伙人梁国威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普华永道在过去一年收到了不少来自海外市场的查询,包括如何在中国成立法人机构;还有一些已在国内拥有合资公司的外资机构,其全球总部也在和我们探讨如何实现中国合资公司的控股,以及完成控股后的公司治理安排。从这些实际案例可见,海外市场对于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非常期待,且有兴趣参与。”
      徐爱荣表示,目前国内合资险企的外方股东大多是海外资本实力较强的大型跨国公司,“以前外资股东受制于50%的股权上限,今后部分有条件的外资股东将会努力尝试控股,做大股东。”
      樊友亮表示,国内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有望吸引外资资本进入中国。“保险本身是高壁垒行业,需要资本金和专业人才。放眼全球,保险都是‘慢金融’,资本容易筹集,但人才和组织架构很难短期实现,考虑到中国希望引入先进的保险经验和能力,外资头部企业率先进入中国的概率较大。”樊友亮称。
      “有意进军中国市场的外资险企,多数不是为了做财务投资者,而是冲着经营权去的。”樊友亮进一步表示,“中国加入WTO之初,开放了一批合资险企,但目前来看,相关企业的成绩不太好。前车之鉴表明,由于治理结构和经营观念的差异,中外资对等合作、经营并不容易。在此背景下,拿到经营权就很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各家外资险企的优势,彻底贯彻自身经营理念。”
      那么,哪些外资险企将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呢?徐爱荣表示,近年来,国内健康险保费增长远超其他险种,不仅成为中资险企的主攻领域,同样也有望引来外资险企的目光。“不少外资险企在健康险领域深耕多年,技术和经验较为丰富,或重点关注该领域,进行更多探索。”
      “相对于国内健康险公司,外资险企有几方面优势。一是产品,有些外资健康险在产品设计中允许‘带病投保’,这对很多消费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国内目前也有一些健康险开始探索这一方式,但外资在承保这类风险时数据积累更为丰厚,也更有定价能力。二是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包括与医院等进行资源共享,外资在这些方面都有成熟的经验。”徐爱荣指出。

    入股险企需转变观念
      既然保险牌照吸引力犹存,究竟哪些股东适合进入保险业呢?
      “新进股东首先应充分了解保险业的运作模式,虽然市场长期向好,但仍需对险企中短期运作保持定力。其次,需关注政策导向,未来监管将继续趋严,股东应做好心理准备。此外,新进股东从事的主业应与保险业有一定关联度,否则‘平地起高楼’的难度较大。”徐爱荣表示,“值得关注的是,股东对保险业的盈利空间应有清醒认识。险企在良性运作的情况下,能实现6%-7%的盈利就不错了。如果还想着每年能赚10%-20%,不仅不太现实,而且风险较大。”
      樊友亮也强调,新进股东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保险业是一个需要长期稳健经营的行业,以往“炒一把”、“进行资本套利”的风险越来越大。“不少股东对行业存在误解,虽然知道前期会有几年亏损,但总觉得通过一些途径实现内部融资,能够得到综合效益。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对资金运用的监管愈发严格,对大股东套用保险资金非常警惕。”
      樊友亮指出,“相比前几年,国内险企股权估值已开始回归,且交易市场上的有效买家变少了,股权交易一定程度上转为买方市场。险企牌照是否健全,以及分支机构数量、存量业务、市场美誉度等,将成为判定价格的主要标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很难单独卖一张牌照,而需要考虑整个公司的架构做结构性定价。”
      “就外资并购来看,可能关注国内险企几方面资质,如牌照功能是否健全、是否正常经营、是否遭受过较多处罚等,尤其是在分公司开设、产品推出等方面是否存在限制。此外,国内资本争夺险企股权,一定程度上炒高了牌照价格,外资是否认可当前价格还有待观察。”樊友亮表示,“外资现在有两个选择,收购牌照或申请成立新公司。如果股东背景实力强大,会更倾向于申请新牌照。这意味着外资不会以很高的溢价收购牌照。基于上述考虑,也有外资股东先卖掉原先的合资公司股权,再重新申请的案例出现。”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