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

发布日期:2019-06-02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

    人参、黄芪、陈皮、木香,这些补气药、理气药都是很常见也很常用的一些中药,但很多人对这些药的实际运用,却还有很多偏差,从单味药到方剂的使用,其实都是大有玄机的。今天就分享一点国医大师方和谦运用补气药、理气药的经验,爱中医的你,千万要细读哟~

    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听国医大师来讲解!

    方师对补气药、理气药从单味药到方剂的使用阐述了个人的经验。在临床中方师常用的补气药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黄精、山药等;常用的理气药有:陈皮、厚朴、莱菔子、香附、乌药、藿香、紫苏、青皮、木香、白芷、枳壳、砂仁、薄荷等。

    中医学说对气的解释是多种的。方师认为气的实质是代表一种机体动态的反应。在古代气不仅在医学上用,在哲学、科学方面都曾有过气的解释,总而言之,气是在有形态的物质基础上的功能活动。《幼学》中说:“宇宙之间,混沌初开,气之轻清者,上升为天,下降者为地。”医学上用气来解释很多现象,分析各种物质状态,称作阴阳之气,四时之气等。如阴气、阳气,哲学上记载于《易经》,医学上记载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四时之气记载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五脏生成》、《素问·经脉别论》等篇章中。气有一元化、多元化概念,一元化是对气多种现象的分析,正常的气称为“正气”,疾病的病气称为“邪气”。《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听国医大师来讲解!

    李东垣言道:元气、谷气、卫气、荣气、清气,升发诸阳上升之气,精气,包括气血精液,均此一气化生,此为正气。从病的角度讲,《素问·邪气脏腑病形》言:“百病皆生于气。”治疗应以调气,调气又有补气、泄气、疏解等不同治疗方法。从五脏六腑到分类用药,气血可作为疾病的主体来看,也可以作为一个用药的方针来看。气虚则补之,气实则泻之。

    1.补气药

    人参:近代使用的有人参、党参、上党参。人参为吉林野山参、还有种植人参、高丽参等,均可大补元气。党参临床应用最多,还有孩儿参(太子参)比党参温补性差,可用到15~30g。经验:一般状态下,补中益气党参最佳,用量10~15g。虚证、脱证、急症、不足等情况下用人参,如抢救中独参汤的使用,生脉饮中人参的使用。蒸晒者为红人参,温补作用强,未晒制的为白人参、高丽参,补气作用更强。人参使用一定要去芦。无论人参、党参、太子参、高丽参、红人参均具有补中培中的作用,而西洋参温补不如人参,但西洋参具有补气生津作用。

    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听国医大师来讲解!

    人参在方剂中的应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始于表虚终于里虚。炙甘草汤方剂中有人参,用在里虚,补气治里。又如生脉散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治暑热伤气之虚证。后世将生脉散制成口服液、注射剂,用于补气养阴,治疗气阴两虚证,方中有人参补气治虚。另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保元汤,方中人参、黄芪、炙甘草。人参与黄芪相伍补气培中,固脱止汗,固护后天的元气。而由参术苓草组成的四君子汤不温不燥,气味平和,为补气的基础方。《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作为补气的代表方剂,侧重调理脾胃之气,方中的当归和血,陈皮理后天的脾胃之气,柴胡、升麻升举清阳,使脾胃之气达于外,使参术芪草之补益之性达于体外,使该方补而不滞。人参具有补元气的作用,产后体虚可以用红参一两,使产后恢复期缩短,这就是独参汤的使用。

    黄芪:有生炙两种,具有补气固托,健脾止汗功效。生则固表,炙则健脾、益气培中。黄芪固表止汗有实腠理之功,为止汗峻补之剂。参芪合用,谓之保元汤培补元气。治中风有参附汤、芪附汤、术附汤,用之益气回阳救逆。黄芪每每与防风同用,是因黄芪得防风配伍效果更好。如玉屏风散,防风走表,黄芪实腠理,防风得黄芪走表作用加倍。外科痈疽出现阴证时,坏死组织不能脱落,不能返阳,此时重用黄芪可以扶正。又如贞芪扶正颗粒,可以作为肿瘤手术后恢复期用药,重在益气调补后天。当归补血汤中有黄芪一两,当归二钱,其意义在于重用黄芪,发挥以气生血的作用,达气血双补的目的。在急症中,配人参,配伍成参芪术附,可用于回阳救逆。

    白术:苦温性燥,能除湿健脾,为补脾要药。药用有炒白术、生白术之分,炒则性燥,燥湿健脾,生则性稍缓。祛湿之所以健脾,因脾主运化水湿,为后天之本,白术健脾祛湿,脾虚作胀,白术不能离也。仲景用白术健脾除湿的方剂有五苓散、枳术丸(《金匮要略·水气病》)。《伤寒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可用理中汤,方中亦有白术。另外,张仲景在妊娠安胎方面的安胎散(《金匮要略》),则是由当归、白术组成,因白术有安胎、保胎的作用。凡有脾气不足,白术尽可应用。但当病壅滞之时,用白术还应加炒枳壳、木香、砂仁等行气药,以增白术补之又不壅滞之力。

    茯苓:为松树根多年化生的物质,有赤茯苓、白茯苓之分,中心没有变化的部分叫茯神木,外皮叫茯苓皮,性甘淡平,甘能益脾气,淡能渗水湿,并具有安神培中作用。但补益之性不及白术。在四君子汤中为臣佐药,脾虚之人可用其益脾渗湿之作用。在治肾虚病中也可作臣佐药,如六味地黄汤中,配山药以泻肾浊。茯苓配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则可安神定志。

    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听国医大师来讲解!

    大枣:甘平,补益脾阴。仲景有苓桂姜枣汤,通过益心气,健脾气,治心下悸。仲景在气逆证中也用枣,如《金匮要略·奔豚气》“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又如逍遥散中大枣的应用,可缓脾气。大枣在峻泻药中常配伍使用,如十枣汤中的大枣可起到缓大戟、甘遂毒药之猛烈的作用。

    黄精:性甘温,脾肾双补。可替代熟地、当归,但其性壅滞。如九转黄精丸中,当归走血,黄精走气,为气血双补方剂,性偏温热,因此,外感风寒偏温者尽量不用。

    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听国医大师来讲解!

    山药:有生炒之分,质滑性涩,固脱止泻,固遗精。所以参苓白术散中炒山药为要药,肺脾肾俱补。六味地黄丸中也有山药。如缺人参时,山药可以代替人参,以固脱止汗补虚。

    2.调气药(理气药)

    紫苏:降气,在咳喘痰证里应用,在其他胸腹疾患中也有应用。如藿香正气散中有紫苏。紫苏有降气止痛的作用,可缓解平滑肌,能缓解胎痉,有安胎之用,故胎孕不忌。在表紫苏能发汗,在里能调经,和当归、川芎同用,散血活瘀调营;配杏仁、白芥子、莱菔子,能消痰定喘;苏梗配砂仁和胃宽中,因此方师在和肝汤中就加有苏梗。

    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听国医大师来讲解!

    厚朴:为木本,又叫川厚朴,苦辛温,为理气的代表药。呼吸系统中咳喘病证常应用此药,如仲景之经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可治“喘家作”,以及“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在时方中常用此药,如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方中厚朴行气作用强,如果真气不行,定要慎用、少用,或不用。

    陈皮:苦辛,同补药则补,如补中益气汤;同泻药则泻,除痰润肠如泻肠丸,降逆止呕,如二陈汤。陈皮是理气药中使用最广泛的。但陈皮性燥,阴气大伤者少用。

    附:橘核可用于疝气及外生殖器的疾患。橘叶对于气机阻滞肿胀的病症,如乳腺炎、附睾炎、斜疝的治疗均有良好效果。

    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听国医大师来讲解!

    香附:药性缓和。与川芎相对应,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香附为气中之血药。与乌药相比,均为理气药,胸腹部理气常用药,香附偏于和调肝胆,乌药顺气,偏于胸腹腔气滞。含有香附的方剂如越鞠丸(芎苍曲附栀),可行六郁之气。含乌药的如乌药顺气丸,为化瘀理气,胸腹止痛的常用方剂。艾附暖宫丸主治妇科月经不调,故香附为妇科常用药。

    白芷:气温味香散,上走头面,散湿止痒,能通窍走表。从木香与白芷来看,反应诸香皆有散之用。如外科病证:丹毒、乳腺炎常用,方如仙方活命饮。另吴鞠通在腹泻中也有应用,如《温病条辨·中焦篇》中的茵陈白芷汤。白芷对于治疗功能性头痛,也有一定疗效。

    补气药、理气药该如何运用?听国医大师来讲解!

    枳壳:枳壳性缓,枳实性猛。仲景《伤寒论》诸方中用的均是枳实。消化疾患中,缓则用枳壳,如保和丸、枳术丸,可促进新陈代谢。枳壳与陈皮为同一植物,枳壳、枳实、陈皮、青皮均有调气作用。

    薄荷:先凉后温。临床上,头痛走表应用;里证开郁亦用,如逍遥散;痔漏、肠风、疟疾都可使用。

    方师再三告诫:治气要重视五脏之气,肺脾肾之气,也称为上中下三元的三焦之气。《灵枢》:“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中焦受气取汁,下焦肾间动气。”气药外可走表,内可行里,补虚泻实,以气当先。但要注意“气有余便是火”,“气要不足便是寒”。补虚要注意化寒,泻实要注意清降。气不足时需兼顾肺脾肾,气实则需通理三焦之气。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