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涤:最可珍贵是“仁心”(图)

发布日期:2019-06-10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张涤:最可珍贵是“仁心”(图)

    采访张涤,一点也不比挂他的号子容易。

    因为他一周看6天门诊,从早到晚,诊室都是被患儿和家属团团围住的。

    4月上旬的一天,记者踩着下班的点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堂,想趁着下班时间采访他。

    下午6时多了,张涤还在为患者看诊。

    旁边有位老奶奶不时在诊室门口往里瞧,一边喃喃自语:“张教授真的是好人呢,这个时候还在看病,耐得烦。”

    老奶奶来自湘潭,5岁的外孙王劲松前几天在玩耍时,摔伤了眼睛。

    眼睛摔伤不是看眼科吗,为何来找儿科张涤?老人解释说,小劲松从小体质不好,1岁多时,因长期哮喘、肺炎导致双肺实变,必须时刻带着氧气包,辗转几家医院效果也不好。慕名找到张涤,服用了几副中药后,情况开始好转,可以不再依赖氧气包生活,后来又经过了一年多的调理,孩子身体慢慢康复。

    从此,老奶奶成了张涤的忠实粉丝。

    问病情、看指纹、听肺音、观舌象、写处方……张涤看病很快,平均每个患儿不超过5分钟,基本上不开检查单,从来不输液。

    张涤的学生张南介绍,一天要看200多个号子,晚上一般要看到七八时。“老师说少喝水可以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多留一点时间为孩子看病。一天下来,离开座位很少。”张南说。

    即使这样,仍然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每当看到外地家长没挂上号在门外无奈的样子,张涤不忍拒绝。“把你家孩子抱来吧,看完我再下班。”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用语。

    张涤的个人年门诊量超过6万人次。湖南省名中医、省中医附一眼科张健教授说:“如果可以申报医师年门诊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非张涤莫属了。一般人根本无法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记者注意到,诊室桌子上摆放着一瓶打开的风油精。他不时拿到鼻子前闻一闻。

    “累吗?”

    “每天下班时会有一点,所以风油精是必备‘神器’。”张涤笑着回答,“不过,复查的病人说病情好转了,提神效果更好。”

    俗话说“少年才俊老郎中”。声名远播的张涤并不老,今年44岁。他出生于长沙的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立志悬壶杏林,逐渐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也许是深得父辈真传,他坚持用纯中医辨证施治。开的中药汤剂,疗效显著,通常一副药不到10元钱。

    “不是我神,神奇的是中医药。”张涤坦言,他不是“神医”,很多病其他医生也能看好。而且,他也有看不好的病。

    “当病人说效果不好时,我晚上回家就会思考反省处方,查阅资料。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我们水平不行。”张涤告诫学生,中医药博大精深,一辈子都学不透,疗效不好时不要马上换成西药,而应该反省自己的处方是否有不足,然后提高完善。

    在他看来,中西医各有所长,他的学生必须到西医科室锻炼几年。“孩子病情变化快,像肠梗阻、阑尾炎这种病必须通过西医手术。如果没有足够的西医知识储备,容易误诊。”

    虽然工作量很大,但张涤一直坚持手写病历处方。他解释,这样既可以方便病人核对药物,下一次复诊时对自己开方也有帮助。

    “每个人都是抱着希望来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治好病。”张涤谦虚地说,“我想做一个老百姓信任的‘民’医。”

    ■点评

    诊病问鼎吉尼斯,少年才俊老郎中。张涤被人视为“神医”。

    这名“神医”,既是“民医”,也是“名医”。出生中医世家的他,立志悬壶济世,做一名好医生,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不开大处方,一副药不到10元钱,病人好转是他最好的提神药。作为名医,他身怀歧黄之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问诊者纷至沓来,“技术活”变成了“体力活”。

    “术曰以精,怀曰以虚,名曰以高,行曰以谨。” 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的几句话,写在张涤诊室牌匾上,正是他操守情怀的写照。(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赵鸿 胡翠娥)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