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才是古村“活血化瘀”之良药

发布日期:2019-06-07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近日,在台州市黄岩区举行的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上,如何在再现古村落文化内涵、合理利用古村落资源、建立科学保护长效机制等方面补齐短板,成为各界关注焦点。作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省份,浙江近4年来投入30多亿元,先后启动172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868个历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3000余幢古建筑、212公里古道得以修复,32万多平方米与古村落风貌冲突的违法建筑物被拆除。(6月23日 人民网) 

      古村落也是民间历史文化的一个有效组成,如果保护得力,也等于为乡村留住了根脉,让乡愁悠悠、绵绵不绝。然而,古村落保护并不是农村的剃头挑子,全由村民自己说了算,得有一套因村制宜的个性化方案,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乡村的历史文化不被破坏,甚至对于那些已有部分损伤的还能留有弥补的机会。 

      古村落的修复,并不能一蹴而就。村庄毕竟不是一件旧衣服,随意找快布匹混搭一下那么简单。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郑卫的话来说,古村落保护需“精一点”、“细一点”,从规划开始就不妨“慢一点”。如果只是随意拼凑、或是用“万金油”式的村落规划“以不变应万变”,终将导致“千村一面”的后果。 

      古村落保护“精一点”、“细一点”告诉我们,古村保护不是一个框,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以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为例,这是一个保护的极为完整的村子,该村不仅保留有800多年历史的太尉殿、独特的屋顶开“天眼”采光老房子,还把从前的旧粮仓、兽医站等改造为民宿、酒坊,曾经又脏又臭的猪栏“变身”简洁雅致的茶室,废弃的喂猪石槽装点上鲜花也成了古村一景。而这样完整的保护,离不开保护团队前期围绕乡村历史文化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整体规划。也正是在这精细的规划下,沙滩村按原建筑轮廓,修复已破败的院落,拆掉违章搭建,并“变废为宝”地将余下的瓦片、砖块拿来铺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甚至复原了历史上的“柔川书院”和戏台。由此可见,乡村美不美,不在新房盖了多少,而在村子有没有特色。乡村保护,只有做强特殊,才是真正保护。 

      古村落保护“慢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古村落的保护,要做好特色文章。毋庸置疑,新农村发展带来村落本身的城镇化倾向,我们只有走得步子慢点,少点“模板”发展,更忌讳盲目贪大求洋。这样才能真正在保护的同事,再造融通历史和当下的活态乡村生活。就如浙江一样,请回那些老的手艺人,做乌米饭、弹棉花、棕绷床、刻字等如今年轻人难得一见的“老底子”传统技艺,也通过古村保护重焕了生机。这样的古村落保护,才不仅仅是修复、保护古建筑,最根本是保护住了乡情、乡愁、乡村的纹理,让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更重视“人”与“文”这两个因素。 

      “精一点”、“细一点”、“慢一点”,将更加有助于科学地保护,全面地考虑,这样的古村保护,才能真正少犯好心办坏事的错,为真正留住乡村的文明历史根脉舒筋活血。(闻楠)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