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造血”沙田“逆袭”成功

发布日期:2019-06-14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5月23日,织金县以那镇沙田村的月亮田蝴蝶飞舞,快要成熟的西红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村民背起背篓,走进田间,采下一筐筐小青瓜、黄瓜,交谈的低语声、欢笑声在田间飘荡。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苞谷改成种蔬菜,收益翻了好几倍。”沙田村转坡组村民张天琴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沙田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学习“塘约经验”, 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突破口,结合实际,建起了520亩的露天蔬菜示范园,集中连片种植露天蔬菜,鼓励农民入股合作社,激活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实现了让贫困户脱贫、让农户受益,真正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路,谱写了新时代农民的幸福新篇章。

    2008年,村民心目中的能人李健被推选为沙田村党支部书记。他在村民大会上郑重承诺:“经济发展,村民富裕,社会稳定,乡风文明,这就是我们村班子的奋斗目标。”此后的10多年,他带领村“两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个诺言。

    沙田村曾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匮乏、土地撂荒、无集体收入等问题。

    难题如何破解?一次考察学习,让李健找到了乡村振兴的“锦囊妙计”。

    2016年6月,以那镇组织该镇各村村“两委”成员到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考察学习。塘约村曾是安顺市的一个穷山村,通过土地流转走合作化集体发展道路,两年摆脱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到4000元提升至10030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4万元猛增到200万元,塘约变成了一个精神焕发的小康村,初步实现了共同富裕美好梦想。

    这次考察学习,让李健热血沸腾。这与他前几年带领村干部义务劳作,以集体管理模式尝试种植村里300亩脆红李和辣椒的做法异曲同工……

    2017年,以那镇党委在全镇调研试点走“塘约道路”的可行性,沙田村成为最佳试点。该村多次召开两委班子、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践行“塘约道路”得到热烈响应。

    沙田村,耕地面积1947亩,林地面积800亩,荒山面积3000亩,山地多耕地少,产业基础薄弱,村民世世代代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2016年之前,村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主要依靠外出务工为生。

    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我市交通情况的不断改善,沙田人看到了新的机遇:距织金县城20分钟,距贵阳、毕节、六盘水、安顺1小时,出村不到10分钟便可上高速。沙田村区位之优越,可见一斑 。

    经过多次参观考察学习,村干部们发现,沙田村大规模种植农作物很难找到脱贫路,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什么产业?村“两委”带领群众认真分析了沙田的区位优势,将发展的目光盯在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上。

    “沙田交通便利,我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把绿色、有机蔬菜送到城区市民的餐桌上,遇上风雪天气,外地的蔬菜进不来,我们本地蔬菜更好卖。”李健和村“两委”班子多次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沙田村要致富,发展蔬菜种植是条路。

    村里要大规模种植蔬菜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村就炸开了锅。年过六旬的张永琴首先提出质疑:“栽苞谷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我栽了几十年了,栽起来简单、投入也不高,耐旱又容易储藏,还可以拿来喂鸡喂猪,菜又不能当饭吃。”

    李健和其他村“两委”成员一道,耐心给村民做起了思想工作,为大家算起了经济账:“种苞谷能解决温饱,但不能致富。村里自然条件好,种蔬菜产值更高。”

    “种苞谷确实收入低,但种蔬菜我们的收入就有保障吗?”

    “我们采用‘合作社+支部+农户’模式,你们把土地拿出来入股种蔬菜,每亩地一年就有600元收入,蔬菜销售还有盈利分红。”

    ……

    经过动员,不少村民转变了观念,王佳银就是其中一个,他主动把自家2亩土地流转出来种蔬菜。“每年固定分红1200元,种植蔬菜后,我们耕地、翻土、除草、打芽,每天还能领到80元工资。”王佳银说。

    2017年,沙田村开始积极推广“塘约经验”中“村社合一、合股联营”的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助推扶贫产业发展,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综合效应和红利,促进农民增收。在村“两委”的组织下,合作社成立了,第一批吸纳贫困户64户加入合作社,以此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

    “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了。”正在地里劳作的村民王佳许告诉记者,在村里未建蔬菜基地之前,种的都是苞谷等农作物,自掏腰包买肥料,投入人力成本都不算,一季收成下根本剩不了多少钱。改种蔬菜后,划算多了。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