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血液制品最大市值的上海莱士,还不及CSL的25%,第二名的华兰生物市值还不到其5.5%。而且更要命的是,CSL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还高达42.4%,碾压国内巨头,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我们先来看看其它国家对于血液制品这一块是这么做的?
各国发展状况国外血制品经历了从产品供不应求、无暇扩张导致安全问题后政府出面整顿,然后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成熟期,增速放缓。
1.美国:全球血浆的主要贡献者
美国年采浆能力占到全球的70%左右,2014年采浆量3.2万吨,有近500个单采浆站。一半满足本国,一半可供出口。
2.欧洲:采浆量较小,血浆还需进口
欧洲大多数国家和我国类似,基本本国控制,除了德国在浆源控制上相对开放,其他国家比较严格,浆站申请数量非常缓慢,这也就决定了欧洲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但是欧洲血浆提取技术基本在先进水平。
3.澳大利亚:市场相对封闭,不足部分可进口
澳大利亚2000万人口,采浆量达到350吨,效率较高。不过其国内血制品市场比较封闭,血浆的采集主要是该国的十字会负责,并将所采血浆委托给本国CSL公司生产,该公司也是唯一在澳大利亚设有加工工厂的企业。随着市场对免疫球蛋白制品的需求增加,澳大利亚血浆量供不应求,所以澳大利亚每年都会有一定的进口。
4.亚洲:日韩基本实现自给,个别品种需进口
亚洲日本和韩国,基本实现自给,个别品种如凝血因子采用进口的方式解决供应不足。印度人口较多,对血制品的需求和我国类似,但是该国无论是浆站数量和血浆提取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
总结:从上面可以看出,除了美国能够实现本国的供应,其他国家血制品或多或少需要进口,并且因为美国采浆量占全球采浆量的比重,所以全球血制品价格体系基本受美国市场决定。
我们与国外差距大,也意味着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这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天花板的细分行业,那国内在这个行业的竞争度如何呢?
早在2001年我国政府为了遏制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染,对血液制品公司实行了牌照管理,并不在审批相关许可牌照,这个就造成了牌照的稀缺性,意味着在血液制品行业就那么几个玩家。
竞争少,需求大,这真是个投资的好赛道。那么目前领先的这四家国内巨头,谁最有可能一统血液制品江湖,最终成为中国版的“CSL”公司呢?
为什么血液制品行业呈现大周期性,因为这个行业门槛极高,受到政府管制(牌照+建站许可),另外其又受到行业大的供需关系影响,所以呈现了大周期性。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血液制品这个行业究竟是怎么样赚钱的。
血液可不是像工业品一样,有原材料,厂房,工艺等就可以造出来的,而且目前医学技术还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产生血液,说白了,要新鲜血液只能通过人体自身产生血液原浆。
那就只能通过个体献血,甚至卖血的方式获取人体血液,我们在街上经常看到的流动献血站就是这么来的,但对于血液制品公司来说,它就只能不断的建立区域血站的方式获取血液。
整个过程如图所示:
获取到了足够的血液原浆之后,冷链运输到血液制品公司,由它们进行提取血液中有用的东西,比如:人免疫球蛋白,人血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人凝血因子等,把这些制成产品,再卖给有需要的医院。
说到这里,如果你这四家血液制品的老板之一,你会如何做这么生意呢?答案:多建血浆站点(提高单站供血量)+提高血液提取技术(提取更多有价值的血液制品)
我们来看看国内这四家巨头它们各自这两方面做的怎么样呢?
血浆站点数华兰生物,血浆站数:17个(含6个新批),15年采浆量723吨,主要分布在河南,重庆,贵州,广西,前面2个省是独家采血。
上海莱士,血浆站数:33个(含5个新批),15年采浆量820吨,主要分布在10个省份。
天坛生物,血浆站数:48个(含6个新批),15年采浆量990吨,主要分布在11个省份。
博雅生物,血浆站数:10个(含2个新批),15年采浆量177吨,主要分布在江西,四川。
从浆站数和采浆量来说,目前天坛生物排第一,上海莱士排第二,华兰生物排第三,博雅生物最少。
四大血液制品巨头,谁会成为中国版的“CSL”?
发布日期:2020-01-16 06:3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