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尿激酶封管

发布日期:2019-11-23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尿激酶封管

    随着社会老龄化,糖尿病、肥胖等导致的血液透析患者的比率增加,为确保患者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及透析效果,血管保持通路是维持性血透患者保证透析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提供有效血管通路的同时,导管内血栓形成是导管失去功能的主要原因,血栓形成原因与患者基础疾病如患者本身的高凝倾向、导管留置部位、双腔导管长度以及导管护理技术等因素有关。及时给予处理或早期处理后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为了提高患者透析效果,我们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延长了导管的透析功能,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1研究资料选择自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导管功能不良者20例次,所有患者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每周透析2次,每次4.5h,5例右侧颈内置管为慢性肾炎患者,2例左侧颈内置管为糖尿病患者,5例右侧股静脉置管患者,其中有3人为股静脉置管的糖尿病患者.2例右侧股静脉置管慢性肾炎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选用inton Permcath带cuff长期留置透析导管,及Arrow12F的导管。2导管处理透析前使用注射器反复抽吸导管,如果静脉导管端或动脉导管端抽出不畅或每次均可见血栓,表示血栓形成并导致导管堵塞。为了防止血栓形成,在透析结束后消毒导管动静脉接口,用20ml生理盐水分别冲洗动静脉管腔。尿激酶2万单位加生理盐水至2ml,再加肝素2ml(1.25万单位)混合,用混合液正压封管,再次消毒动静脉接口后旋紧无菌肝素帽。3效果观察在下次开始血液透析时,使用注射器反复抽吸导管,静脉导管端或动脉导管端抽出顺畅,血栓形成明显减少。当透析时动脉端血流量大于180ml/min,表示动脉端功能恢复。连续封管1月[1],在透析期间均未出现中心静脉导管流量不佳现象,血栓形成明显降低。股静脉置管的糖尿病患者常规给予尿激酶和肝素封管[2],导管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降低,股静脉置管导致的下肢血栓形成减少,延长了导管使用时间,保护了颈内静脉,为便于后期糖尿病患者留置长期导管创造了有利条件。治疗中未发现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4讨论上述患者病例表明使用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效果良好。其原因可能是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从而使纤溶酶原裂解为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发挥溶栓作用。肝素钠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通过激活抗凝血酶而发挥抗凝血作用,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是肝素钠主要作用是抗凝[3],同时导管末端内、外浓度的梯度差,使导管口肝素浓度下降,抗凝作用弱化或消失,血小板或破损的血细胞可聚集或黏附于导管开口端形成血栓或形成活瓣。而两者同时使用则有协同作用:因尿激酶缓慢渗透到附壁血栓,可使纤维蛋白水解,血栓消失,肝素缓慢渗透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因此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是安全有效的。所采用的尿激酶停留封管溶栓方法避免了尿激酶进入患者血液循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如出血、药物过敏等,且操作方法更为简单、有效。尤其对糖尿病患者容易血栓常规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是有预防作用,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参考文献[1] 陶云英.间歇性尿激酶封管对长期留置导管透析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6):540-541[2] 孟秀云,姜立萍,杨敏,等.尿激酶不同给药方法对隧道导管纤维蛋白鞘的影响[Η].中华护理杂志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