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了解帕金森“密码”

发布日期:2019-05-2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帕金森不是致命性疾病早治疗今后生活质量才有保证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国外,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1年内就能及时就诊,而在中国,患病2年以上才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为13.6%。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康德智教授介绍,目前我省帕金森病的就诊率和全国的情况差不多,也是比较低的,很多病人都没有获得规范化的治疗。其实帕金森病的治疗不单纯是药物,还包括手术、康复等也很关键。

    对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叶钦勇教授也指出,帕金森不是一种致命性的疾病。这种病越早诊断越早治疗,今后的生活质量会保持比较好,病情进展也比较慢。这往往与患者对早期症状容易忽视,未及时就医有关。

    而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95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黄金武也指出,目前帕金森病仍然无法彻底治愈,但有调查发现,发病后1-3年内便开始治疗的病人,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发病后4-6年才开始治疗的病人。

    专家们一致认为,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病人要多听医生的建议。因为这种疾病的表现多样化,治疗也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早、中、晚期治疗都不同。不要轻易相信某秘方某新疗法,不要相信所谓“根治”或“治愈”帕金森病的“奇迹”,关键是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正确的疾病管理。

    4月11日前后,福州的多家医院都举办了“世界帕金森病日”义诊活动。举办这样活动的原因,是因为至今为止,这个病仍未被人们熟知,就诊率还很低。

    帕金森病,俗称“笨笨病”,是中老年人身心第三杀手。每百名60岁以上老人,就有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如果把年龄提高5岁,这个数据则将近翻了一番。近年还呈现出年轻化发病趋势,甚至有人30多岁时就患上了帕金森病。

    本期健康周刊,我们便将义诊时大家关注的帕金森病问题进行了整理,邀请我省的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专家们为大家揭秘帕金森病的“密码”,让大家更了解它。

    服药要注意合理的时间

    且吃饭和吃药要有时间差

    叶钦勇教授指出,帕金森病患者往往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家人要及时提醒吃药,按规定时间吃药。而且吃饭和吃药要有时间差。特别是一些美多芭(或+珂丹)最好是餐前1小时或餐后1.5小时服药,因为食物中有些蛋白质如肉类、牛奶等会影响药效。

    对于帕金森病而言,服药不是吃几个疗程药后症状缓解就可停服,而是需要终身吃药。服药讲究的是“细水长流,不求全效”,即剂量尽可能小,长期规律地服用,能达到80%左右效果即可。叶钦勇解释说,这是因为帕金森的病人需要长期用药,且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疗效会越来越低,剂量也随之越加越大。而长期吃药后会出现运动副作用。过早或过晚开始服用药物都是错误的,关键是要选择合理的用药时间和剂量。

    黄金武也介绍,一般来说帕金森病早期不主张用药物治疗,可采用康复治疗方法,推迟抗震颤麻痹药物应用的时间。但也有人主张早期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以减少并发症,这要因人而异,在医生指导下,择优选用。

    药物失效后可考虑手术有患者术后甚至恢复自理能力康德智教授说,由于帕金森病相关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治疗“蜜月期”,药物获得满意疗效有一定的时限,中晚期病例往往出现运动并发症,如异动症。即出现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或开关现象。相当部分帕金森病人往往在发病5年以后,对药物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可进行评估后选择脑深部电刺激,即手术植入“脑起博器”(简称DBS)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找到患者脑内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内,植入一根直径为1毫米多的电极。电极的另一端连着一个发射器,埋藏在胸部皮下。同时,配上一个遥控器,开关一打开,特殊的电刺激通过脑内电极对异常神经核团刺激,从而调控运动相关的神经核团兴奋性,使大脑的神经功能重新达到平衡,控制帕金森病症状,使患者恢复原有活动能力。康德智说,这一项技术已经从国外引进国内10多年了,但是由于费用高昂且未纳入医保,同时不少人对此项技术认识不足,存有疑虑,因此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推广。而附一医院从1998年就开展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DBS也已经有4年成功的经验,共开展了数十例。术后对患者回访发现,有些患者甚至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如福清61岁的患者郑女士,患病五六年,全身僵硬、抖,硬邦邦像块木板,家属要像扛麻袋一样扶她起身。目前经过DBS治疗,不仅生活可以自理,上街买菜、做饭、打麻将等都不成问题。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