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服用“聪明药”反被聪明误

发布日期:2019-07-21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小心服用“聪明药”反被聪明误 

    日前,广州警方联合中山、哈尔滨和浙江警方侦破一宗涉“聪明药”公安部目标毒品案件,摧毁一个从境外走私国家管制精神药品,通过网络销售的贩卖毒品团伙。案件跨境跨省,涉及买家千余人,使用者有相当一部分是高考考生。
     
    所谓“聪明药”,药品名是利他林、专注达,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一类精神类药物,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长期成瘾会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大脑出现幻觉,引起精神问题。早在2010年,英国制作的BBC纪录片《药物依赖》中就有提到:在剑桥大学,某些学生在滥用一种叫做“Ritalin”(利他林)的药品。他们甚至把利他林称为“大脑伟哥”,“有了它,成绩才会屹立不倒”。近年来,该药物被中国认识后,一直被一些非多动症的初高中生私下使用,希望以此提高学习能力。
     
    其实,学习本无捷径,利他林等认知障碍治疗药物成为部分学生突击的“仙丹”,折射出不少家长、学生陷入成绩焦虑,即便平日谈“毒”色变,却依旧病急乱投医。
     
    服用“聪明药”者,大多数从家长、同学之间口耳相传,认为服用后专注力及记忆力大增,甚至不少人成绩飞跃、考上重点大学,便奉之为补强智力的神药。殊不知,长期依赖“聪明药”者,有不少已经出现分裂症或暴躁倾向。将药品的非常用功效视为激发孩子潜能的常态,完全无视其副作用和毒害性,是正常学习心态变异的表征,也是不良商家抓准的消费心理。
     
    但是,成绩不等同于成人,孩子的身心健康绝不能成为鼓吹学习的牺牲品。即便药品辅助取得一时之效,这种练就“邪派武功”的速成之法,也会迅速攫取青少年的正常身体机能,将他们引向身不由己、滥用药物的深渊。一旦孩子药物成瘾、神经损伤,就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其付出的代价不止于成绩落伍,而是一生留憾。届时,恐怕只有“聪明药”可卖,而无后悔药可买了。因此,防止聪明反被聪明误,首要任务是杜绝家校偏方治学、唯分数论的窠臼,拒绝盲目推崇国外药物疗效,以科学合理、健康安全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同时,据公安机关及媒体之调查,“聪明药”虽主要来源于国外购销,却能轻易被国内买家购入,表明管制药物监管存在较大漏洞。不少记者以高三家长身份向代购人咨询,即可获得自瑞士、美国、印度等地的货源,在需方给养下俨然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可见,要把“聪明药”隐含的社会焦虑化解,所需扭转的不仅是投机取巧的教育心理,还有未尽完善的药品分级、数据监测和海关核验制度。只有全社会共同形成护航合力,才能有效应对层出不穷的教育陷阱,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阳光未来。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