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病了怎么用药更有效更安全

发布日期:2019-09-23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孩子病了怎么用药更有效更安全





    5岁女孩浠诺,在两岁时因为发高烧用药不当,听力越来越弱,最终导致后天耳聋;3岁浙江幼童在当地卫生院输液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不少父母都有过给孩子喂药的经历,当拿着各种药片药剂走向孩子的时候,是否想过手上的药可以治病、也可能致命呢?

    据《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致聋的儿童约30000名、约7000名儿童死亡;《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123.7万份,0-14岁儿童患者相关的报告12.9万份,其中包括不少造成肝、肾、神经系统等损伤的患儿。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人口基数进一步扩大,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将更加紧迫。

    A、儿童用药“先天不足” 家长喂药“靠猜靠掰”

    在广州珠江新城妇幼医院药房前,带孩子来看病的马女士正对一盒盒药物反复察看。马女士的孩子今年2岁,两天前脸上开始出现皮疹,确诊患了水痘后,医生开了口服药丽科分(0.15gx4片),每次需口服0.05g,这1/3的药量着实令马女士头疼,无论是直接切开还是全部弄成粉末再三等分都感觉不好把握分量,她说人生头一次感到吃药也是门技术活。

    在越秀区儿童医院门诊,曾女士正带着7岁的儿子霖霖在五官科候诊。霖霖因游泳患上中耳炎,经皮试后开始服用阿莫西林,剂量依据孩子的年龄体重测算,这次剂量标明为1+1/3颗,曾小姐也选择用手掰药片的方式让孩子服药。同样情况也发生在服用口服液的时候,曾女士称,部分药品包装不规范,没有配备专用计量器。“有的口服液让家长给小孩喂7.5ml,结果配置的量杯一般只有5ml和10ml,刻度也没精确到0.5ml,剩下的量就要靠自己目测了。”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一切的主要根源都在于目前儿童药品的短缺,而且剂量及规格相对单一。据了解,目前我国现有的3500多种药品中,专供儿童使用的剂型仅有60多种。我国专门为儿童生产的药品不足5%,90%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版”。

    广州珠江新城妇幼医院主任药师何艳玲博士称,对于药企而言,研发生产儿童药面临着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薄、研发生产要求高的难题。而很多常用药的药品说明书中关于儿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禁忌症和服药方法三项信息表述也不明确,十分含糊的“儿童酌减”或“遵医嘱”根本无法成为用药指导。

    B、家长易陷“用药盲区” 用药观念亟需规范

    孩子生病最着急的是家长,但家长往往缺乏儿童用药常识。何艳玲博士认为,部分儿童因药致病的原因是家长喂药不当。“大多数家长对儿童用药的特殊性概念不知不明,经验用药、过度用药、百度医生、中药无毒的观念根深蒂固。”她认为,对家长的用药安全意识进行宣传十分重要。

    家住花都区的谭小姐是一位新手妈妈。上个月,谭小姐一岁的女儿在家高烧39度,心急之下她带女儿到离家较近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医生首次诊断为感染性发热,为其开药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及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为了“中西结合疗效快”,谭小姐在中医生处开了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含广藿香、葛根等中药药方,多管齐下,医治效果并不理想,女儿依然高烧不退。谭小姐只好再次来到另一儿童医院复诊,在告知医生现用药情况后,医生认为前一药方不宜继续服用,另开中成药颗粒。按医嘱服用该药后,女儿大概3天后便痊愈了。

    何艳玲博士称,谭小姐的经历反映了当下不少儿童的用药现状。“家长因为急于让孩子退烧选择西药,又出于调理身体的考虑用中药辅助,但却疏忽了药物的相互作用。”她认为,儿童用药不宜“联合用药”,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陈小姐有多次带女儿看中医的经历,但她认为并不是任何病情都适合看中医。“有一次宝宝因为支原体感染发烧,但因为看中医没有检查出病情,最后还是通过查血确诊,对症下药才让宝宝病情好转。”

    何艳玲博士介绍,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辩证辨病施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