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破桎梏,勇攀肝胆外科高峰

发布日期:2019-06-21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刘荣:破桎梏,勇攀肝胆外科高峰  
     

    刘荣:破桎梏,勇攀肝胆外科高峰

    ■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张思玮

    “我觉得外科医生不能成为一个‘手术匠’,而要成为‘手术家’。‘手术匠’最多能做到完美拷贝,但‘手术家’才是病人需要的——要经常想如何有更好效果,如何减少疼痛、减少并发症。”

    在恩师黄志强院士的病床旁,刘荣展开了自己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

    今年春节,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肿瘤外二科主任刘荣守在恩师黄志强院士的病床旁,小心翼翼地展开自己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证书,轻声说:“黄老,您看……”

    恩师脸上绽开了笑容,勉励这位跟了自己20多年的优秀弟子:“还要继续攻克肝胆胰的诸多难题,拓展机器人手术的适应症……”

    站在一旁的同事用相机拍下了这暖人的一幕。这张照片也成了黄志强留在世上珍贵的影像之一。4月24日上午,这位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胆道之父”永远闭上了眼睛。

    刘荣在追思恩师的文章里写道:“惟以师志为吾志,以拯救病患为己任,勇攀肝胆外科的高峰。”

    1679.5小时,660台

    在301医院肿瘤外二科病房外,记者在走廊里见到了刚查完房的刘荣。他一边走一边就一名患者的情况与同行的管床大夫交流:“这个患者手术后都快20天了,为什么还没有出院……”

    一切事务处理完之后,刘荣面带歉意地对等在一旁的《中国科学报》记者说:“真不好意思,太忙了。”

    他真的忙。病房里有太多的病患需要照顾,太多的手术要他操刀,太多的病例需要琢磨和总结。仅2014年,刘荣就完成了660台手术,手术时间高达1679.5小时,在全院医生的手术时间和手术积分排名榜上,他都名列前茅,而这还不耽误他每周两次门诊。

    “1679.5小时是在手术台上的时间,说白了就是从手术刀拿起到放下的时间。”刘荣的助手在一旁轻声告诉记者:“我们科里的‘复杂手术比’在70%以上,大多是肿瘤的切除性手术。”

    其实,当医生并不是刘荣的最初梦想。他大学毕业时,正值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时髦”学科兴起,刘荣一直想投入这些前沿学科的基础研究。孰料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成了一名外科医生。

    而这一干就是近30年,每年刘荣主刀各类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肝胆胰手术、复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超过500例。

    闯禁区,开启微创路

    如果当初从事外科医生是刘荣的一种“意外选择”,当这种“意外”转变为职业的时候,科学研究便成为他表达与展现自我的最好途径。刘荣正是凭借一股钻劲儿,屡闯肝胆胰外科医生的手术禁区。

    20年前,刘荣刚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的时候,实施肝脏手术必须在腹部切开一条长达二十公分的切口,全程“浴血”奋战。患者挨上这一刀往往元气大伤,需要在床上躺半个多月才能下床。那一道道长长的伤口,始终让刘荣“耿耿于怀”。

    早在那时,黄志强就提出,微创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旋律。在恩师的影响下,刘荣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琢磨如何将微创技术应用到临床上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2002年,刘荣接治了一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需要进行半肝切除。由于病人有畏难和侥幸心理,不愿接受开刀手术。刘荣在耐心沟通之余,用心琢磨是否可以利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

    这位患者的肿瘤生长在肝门——几千年来,这道沉重的“门”一直向外科医生紧闭,那里密布着河道管网一样的血管,如果不预先阻断其中的血流,手术过程中的出血就会像江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彼时,腹腔镜技术在肝脏手术中的前期经验都是对肝脏边缘的切除,不涉及大血管的处理。传统的做法是,开腹后阻断血流主干道,然后快速切除部分肝脏。而如果在腹腔镜下操作,可能会使阻断血流的时间过长,这对肝脏的损伤几乎无法逆转。

    开腹?病人不接受;腹腔镜?几乎是大血管处理的禁区。刘荣陷入了深思。

    最终,他还是冷静分析了腹腔镜技术的特点:虽然操作时间长,但它具有精细操作的优势。如果只阻断切除区域的血流,不去动正常肝组织,不就可以扬长避短了吗?

    这一想法得到了黄志强的支持。加上前期对动物的实验,刘荣决心打破桎梏。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