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璜顶医院血液内科马俊杰用使命守护生命

发布日期:2019-05-24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毓璜顶医院血液内科马俊杰用使命守护生命

    马俊杰(左二)诊查患者的病情

    毓璜顶医院血液内科马俊杰用使命守护生命

    马俊杰(右一)和他的医疗团队讨论患者的病情

      大众网烟台7月21日讯 (通讯员 成修 马瑾 记者 姚辉) 当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患者好好的站在你眼前时,才是医生最高的荣誉。这是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马俊杰从医20多年来,一直都为之坚守的行医守则。

      马俊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为众多的血液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领域中,他在技术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成功开展烟威地区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总数已超百例,年移植20例以上,始终在用作为医者的使命守护着生命。

      有一种荣誉:抢回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患者

      见到马俊杰主任,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亲切。他脸上总挂着微笑,举止稳重、思维缜密。看着病房里的病人,马主任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他们都能早日康复出院,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在他看来,当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患者好好的站在你眼前时,才是作为一名医生获得的最高荣誉。

      “马主任,你好,我就是来给你看看。”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个陌生人的突然出现让马俊杰惊喜异常。陌生的中年男子精神饱满健康。“马主任,您还记得我吧,我是你们曾经医治的白血病病人。”、“已经15年了。”、“今天到市里过来办事,顺便送给你看看我现在的样子。”,中年男子因为异常的喜悦,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但却并不妨碍他想表达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这一瞬间,记者看到了马俊杰和血液科里所有人都充满了自豪和感动。“每当看到这样的患者,就会让我对击退疾病多了一份信心。一次,一名年轻人提着一包红皮鸡蛋高兴的来到办公室。“马主任,我妻子生孩子了,给你们送喜蛋来了。”马俊杰说,这名年轻人当年是位淋巴瘤患者,做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时还是个孩子。十年过去了,他也长大成人,还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样的场景一次又一次感动着自己,激励着我们医护人员在与血液疾病抗争的领域中不断前进。

      有一种信念:治愈白血病不再遥不可及

      然而,想将白血病这样的血液疾病的长期存活率大幅提升、甚至彻底痊愈,曾经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1984年,电视剧《血疑》在中国播出,白血病开始逐渐被人所熟悉。剧中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深深牵动了他的心。当时,白血病是绝症,治愈率几乎为零。作为医生,这样的现实令他倍感煎熬。

      “我们血液科的医生每天都需要面对大量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单单提起哪一样,也都是当年不可治愈的‘绝症’。也有很多如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马主任回忆,那时自己也是刚刚入职血液科,每当有患者被诊断出是这种疾病的时候大多活不过两三年。这让他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是灰心失望,因为没有好的医疗手段和技术能够挽留患者,大多数的患者家属也都因为将血液疾病归类为“绝症”而放弃治疗。

      消极失望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当看到病人们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堪时,马俊杰的心中无比难受。“记得当时有位患者的妻子来到我的跟前说,医生,只要我丈夫活着一天,哪怕是躺在病床上,我们也是个完整的家。还有一名患者说,我的生命在一天天流失,因此我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要将每一天都过得更加精彩。”马俊杰说,也正是这些患者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珍惜,给予了他攀登医学高峰的勇气和力量。

      而也正是在此时, 2000年,烟台毓璜顶医院血液内科开展了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马俊杰成为当时手术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移植手术之后,患者获救。

      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能够让患者痊愈,这让他看到了血液病患者生存的希望。从此以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成了他的专业方向。从那时开始,马俊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八个字中,不知疲惫,精益求精。2011年,在马俊杰的主持下,医院血液科开展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012年成功开展烟威地区首例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总数已超百例,年移植20例以上。

      有一种责任:呼吁更多人成为移植供者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