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中医学四大经典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9-06-16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媒体:对中医学四大经典的思考 

    张大宁认为,“四大经典”一词源于古人“四圣”之说。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著有《四圣心源》一书,所谓“四圣”,指黄帝、岐伯、扁鹊、张仲景四位医家。《四圣心源》是为四圣之著——《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释义,这应是对“四大经典”最早的提法。
     
    “四大经典”一词正式提出是在1955年,卫生部制订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学中班教学计划中:“学习中医必须要系统学习‘四大经典’,即《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部著作”。1960年,卫生部组织全国五大中医学院主编全国第一版中医院校教材时,曾作说明:“本教材取材于四部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界对“四大经典”的说法越来越不统一,如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曾提出:“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四大经典
     
    张大宁曾在各种场合重申“温病是一种病,并非是一本书,经典首先应是一本书。” 近年来,中医学术界对四大经典的说法有所改变,如《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医学史》中,将《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列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
     
    “经”字最早见于周代铜器铭文,其意义是“经维”,也就是“经营”的意思,最初字形为“坙”。“经”字作为“经典”解释是在战国之后才出现,如把儒家重要著作称为“经”初见于《庄子·天运篇》,曰:“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中华大字典》载:“经,经书也”;《文心雕龙》云:“三极彝训其书曰经”;《博物志》云:“圣人制作曰经”,均认为“经”应该是一本“书”。又如,班固在《白虎通义》上解释“经”为“常”,即常道,也就是永恒不可改变的道理;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或当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孔广森曰:“北方戎马,不能屏视月之儒;南国浮屠,不能改经天之义”,“经天之义”即指如日之经天,不可改变;段玉裁注释《说文解字》的“经”时提出:“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
     
    “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重要的仪式;二是指重要的著作。
     
    “经典”强化了著作的重要性,所以其含义应该是在某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或做出巨大贡献的著作。儒家把《诗》《书》《易》《乐》《礼》等列为经典,即是这个道理。所以,张大宁认为中医学的经典应该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中起到重要奠基作用,或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独特诊治体系的确立做出过巨大贡献,成书年代较早,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著作。
     
    基于上述原因,张大宁认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应该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巨著,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这以前中医学尚未形成一门系统完整的学科。因此,《黄帝内经》的产生,在中医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奠基作用,故被后人称为“言医之祖”。《黄帝内经》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况,《素问》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心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凡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象经络、精神气血、诊法治法、养生预防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灵枢》中除了论及人体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更着重论述了人体经络、腧穴气血、针具刺法等,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