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以民族医药为翼走特色办学之路

发布日期:2019-05-2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2018年11月,“贵阳中医学院”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自此,这所创办于1965年,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关怀下,经国家批准的贵州省历史上首所中医药高等学府,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发展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迈入一个新的征程。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医疗保健理论知识和药用资源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被誉为“中国苗医药之乡”,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文化积淀深厚、医药资源丰富。贵州中医药大学扎根黔中沃土,在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弘扬民族医药文化,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科研先行 筑牢民族医药特色发展根基

    贵州中医药大学对民族医药研究具有优良的传统,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自建校以来长期致力于民族医药的挖掘与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贵州民族医药理论,一代代从事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民族医药的抢救、继承、研究、整理、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贵州中医药大学袁家玑等一批老专家,对贵州民族民间医药使用药物、秘方验方进行了早期调查整理,出版了《贵阳民间药草》《贵州民间方药集》等著作,首开贵州民族医药研究之先河。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陈德媛、冉懋雄、王厚安、廖姜淑、谭学林等老专家首次对苗族医药进行了全面总结,出版了《苗族医药学》,构建了苗医药的理论框架,为苗药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打下理论基础。从90年代中期以后,有邱德文、崔瑾、杜江、潘炉台、赵俊华、汪毅、胡成刚等民族医药的骨干人才推动民族医药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主编出版了《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中华本草苗药卷》等一批专著,在全国影响巨大。

    近年来,贵州中医药大学对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不断深入,书写了新的篇章:建立了“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2011贵州省现代民族药(苗药)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苗医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苗族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苗医痛证研究室”等省部级以上平台和机构;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苗药大品种开喉剑喷雾剂、金骨莲胶囊的关键技术提升与应用示范”等重要科研课题;研发了“理气活血滴丸”等重大科研成果,对贵州民族医药的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从1987年“贵州民间抗风湿药八角枫的药理研究”获省科学大会奖开始,到目前,该校民族医药科研成果已获各级科技进步奖近50项。2015年,“苗药理气活血滴丸国家新药的研究开发”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丰硕的科研成果,既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标志,也为学校深入推进民族医药特色发展筑牢了根基。

    人才培养 构建民族医药特色办学体系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特色发展最集中的展现。

    贵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以来,一直注重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学校创始人之一袁家玑教授在民族地区招选教师,充实民族医药教学科研力量,李昌源等一代名医就来自于毕节等少数民族地区,与袁家玑教授共同培养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专门人才。1988年开始招收民族药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2年又开始招收“中医、民族医药大专班”学生,同年被贵州省政府部门授予该省仅有的“贵州省民族医药培养中心”称号,2011年招收民族医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校还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培养苗药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2年建成了教育部门“中药学(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建成了教育部门“中药民族药学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合作)”,2017年获批教育部门国际联合实验室“贵州省民族医药科研平台”。

    通过多年实践探索,贵州中医药大学构建了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课程设置

    学校开设了具有苗医药特色的课程,包括“苗医学基础”“苗族医药发展史”“苗医外治法”“苗族药物学”“中国苗医史”“中国苗族药物的临床应用”“苗药资源学”“苗医临证经验集萃”等等,中医、中药及相关专业学生,还要学习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民族医药教材建设,所开设课程教材均由知名教授主编,还编写了《苗语》《苗族文化》《苗族文化与苗医药发展史》等普及类民族医药相关读物。出版了民族医药专著30多部,主要有《中华本草·苗药卷》《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贵州十大苗药研究》《中国苗族药物的临床应用》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