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位“80后”的医学记忆

发布日期:2019-07-05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讲述一位“80后”的医学记忆 





    1936年,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城外。家境贫寒,可还是如期上了小学。1944年,东北的冬天很冷,一天跑步时,我不慎把脚崴了,过了两天就走不了路了。可是家里太穷了,拿不出钱来医治,于是就这么耽误下来。我只能隔着窗户看小朋友跳绳,踢毽子,背着小书包去上学。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常常落泪。

    1950年,我终于迈进了医院的大门,然而医生说时间太久,病肢已经合并骨结核儿了。1952年的春天,我终于认了命,接受了截肢手术。

    小学、初中,转眼高中快毕业了,那天我在小树林里背单词,准备迎接高考的俄语考试,班主任一脸春风地出现在我面前,对我说:“校方研究决定,保送你去医学院!”

    去医学院好啊,将来做个医生,救死扶伤!

    报到那天的情景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办完入学手续后,学校给每人发了一台显微镜,两件白大褂,一包骨头。这3样东西陪伴我,直到毕业。



    当时我的解剖课成绩常常排在班上第一名。要学好解剖,必须牢记206块骨头和12对脑神经。为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我还闹出了笑话。一次,在解剖室翻动尸体时,由于太投入,就忘了时间。一回头,同学们都走了,只剩下我和8具静静躺着的尸体。顿时我的头发都竖起来了,腿也软了,站不住,只好爬出来。这件事日后便成为同学们的笑谈。

    毕业前实习的经历也使我印象深刻。在产科实习,给一位产妇坐胎头吸引,她声嘶力竭的哭声也让我哭出声来。在急诊科实习,一位哮喘病人没抢救过来,3个孩子跪地大哭,我也泪流满面。在儿科实习,上世纪60年代没有麻疹疫苗,病房里麻疹患儿占多数,合并肺炎,最后因心衰失去生命,母亲的哭声响彻病房,我跑去厕所掉眼泪。我不止一次因为流泪受到带教老师的批评,她常说:“你的泪水挽救不了生命,只有过硬的技术才能起作用。”

    毕业后我被安排进京,分配到大企业门诊部,一坐就是30年。自穿上白大褂儿那一刻起,我便给自己立下了规矩:平等、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力争做到全勤。退休后想想,我做到了。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