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从心理学角度看,50岁算老人吗?

发布日期:2019-08-23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热议:从心理学角度看,50岁算老人吗?



    在古人看来,50岁已是年逾半百,因此50岁也被称作“知命之年、大衍之年”。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均寿命有了显著提高,法定退休年纪也延迟到了50或55岁,很多人将50岁看作中年晚期。
     
    并且,由于个人生活方式、态度等因素,衰老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有的人来说,50岁正是精神焕发的阶段、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而有的人则身体虚弱,已经进入老年的生活状态。那么,从心理学角度看,50岁究竟算老人吗?
     
     
     
     
     
     
     
     
    老年期主要任务:获得“完善感”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在其心理发展观中,将50岁以后直到死亡的这个年龄段称为“老年期”,也叫做成年晚期。这个年龄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和厌倦感,体验着个人智慧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形成自我的人生哲学。
     
    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将会是失败的、充满遗憾的,还会感到厌倦和失望,并容易恐惧死亡。并且,Ericsson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整合的过程。在50岁以后,人们会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去掉浮躁感,体会人生的本质价值。
     
     
    “老年丧失观”与“毕生发展观”
     
    在发展心理学中,对于人类真正开始衰老的年龄段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老年丧失观”与“毕生发展观”两种观点。持老年丧失观的学者认为,50岁以后的中老年时期,人的心理状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老化和衰退,因为心理的发展是单向前进、不可逆转的。
     
    而毕生发展观则与之对立,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即便是在中老年时期,人的心理也会受到社会文化、自身经历、历史事件的影响而不断发展。所以,他们认为50岁的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去追求自己喜爱的事,而不是将时间倒数,等待命运的审判。
     
     
     
     
     
     
     
     
    老年心理学(Geriatric Psychology)
     
    老年心理学又称老化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上的分支,主要研究老年人心理变化规律。比较早期的研究当属霍尔在《衰老》一书中的经典论述:老化是人类的一种返归。上个世纪70、80年代,老年人心理研究进入井喷阶段,大量的新研究、新观点被提出,老年心理学体系得以构建。
     
    目前看来,学界对于老年的定义仍然是偏模糊的,50岁算不算老人要因人而异。例如,有学者发现,经常参与户外锻炼和运动、保持交际和规律的作息,能有效帮助减缓衰老的进程,甚至能减轻老年痴呆的发病率。这些人即便到了50岁,也是充满活力的,所以根本算不上老年人。
     
    另外,心态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进入50岁之后,整日愁眉苦脸,感伤消逝的时光,担忧未来,这种心态很容易让他们陷入焦虑与不安当中,甚至加速衰老。
     
     
    如何延缓衰老?
     
    正如“安慰剂”效应对人的影响,无根据的担忧会深入他们的内心,使得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年老体衰,进而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消极悲欢的态度应对周围的事物,导致事情真的发展到了他们所担心的样子。
     
    另一方面,我们总是会夸大压力对人的影响,在很多人看来,生活压力大是衰老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日本是全世界加班最疯狂的国家,却也是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人均寿命81岁,稳居世界第一),原因是什么呢?日本人将其称为——ikigai
     
     
    也就是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从事你所擅长的,做你所热爱的,这便是ikigai,很多时候,长寿的秘诀不在于避免压力而在于接纳压力,将压力赋予积极意义。BBC曾有一部很火的纪录片《如何延缓衰老》,主人公是一名外科医生,她认为延缓衰老的关键在于:
     
    注意防晒,抗糖化(减少淀粉的摄入,戒糖),吃颜色鲜艳的食物、富含脂肪的鱼类、带有苦味的食物。
     
    综上所述,如果你想要延缓衰老,首先要调整自我心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让内心的担忧焦虑占据自己生活的全部,避免“人未老、心已老”。毕竟人的生活状态是由生理、心理与环境共同决定的,没有必要因为到了50岁就觉得自己老态龙钟了。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