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来了!传统农林学科怎么变(2)

发布日期:2019-09-1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田地里和市场中的需求,却反映出目前农林教育发展现状中的深层次问题——学科条块分割,专业口径较小。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业态不断产生,传统农林教育不能与之适应,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此前农林教育以培养符合行业、产业部门需求的农林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围绕产业和科学对农业生产的细分进行专业设置,农林学科被划分为种植、植保、土壤化肥、园艺等细分专业。“这是计划经济模式下,根据我国的产业分工和学科体系形成的专业。与目前市场需求难以对应,和农业生产方式存在脱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玉林分析,“当前,农业产业的融合和信息化在大学中远没有产业界变化得快,农林高校出现对行业的引领作用弱化的现象,很难发挥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始于19世纪末,经全国院系调整后,基本形成各个省区至少有一所农业学院的分布格局。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本科农业(农林)高校3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6所,地方农业高校共计32所。

      从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着手“改造”

      几乎在任何热门专业历年排名中,农林专业都难见踪影。农林专业有什么未来?农学专业为什么是冷门?学农究竟有多“坑”?部分大学生“吐槽”农林专业,在网络上偶尔出现。

      当前,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不大,毕业生难以找到与其专业契合相匹配的工作,导致相关专业学生的获得感较低,同时,家长与社会对农林高校的认可度也相对较差。

      严建兵分析,农林专业确实难吸引优秀学生,“优势学科”难以转化为“优势招生专业”,“农林学科是基础学科,在与新兴产业竞争中,农业行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差,对优秀学生不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

      新农科建设正试图扭转这个现象。

      “必须承认,农林教育有深层次的问题和困境。还想着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自掘坟墓。”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表示,要让农林专业成为显学、热学,让人争先恐后地想学。

      从新农科建设初现端倪到正式启动的两年间,许多农林高校开始着手“改造”传统农林专业。林万龙认为,新农科建设首先要在农林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进行创新、拓展和融合。

      中国农业大学对各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中期修订,新课程体系将充分融入新农科理念。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农业领域)专业获批建设。此外,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家非农领域的“双一流”高校纷纷成立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

      陈玉林表示,要在涉农专业设置上找突破,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育新兴、新生农科专业,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增强人才培养与未来农业契合度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