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扬长补短优化学科布局立足“高峰”打造学科“高原”

发布日期:2019-06-1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编者按:教育国本,立德树人,高等教育尤其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2019年5月16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为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勾画路线蓝图,亦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明发力方向。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人民网江苏频道与江苏省教育厅在全省抽选20所各类高校,联合推出视频栏目《江苏高校访谈录》。今天,我们推出对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的专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扬长补短优化学科布局立足“高峰”打造学科“高原”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接受人民网专访

    人民网:贯彻江苏省教育大会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人民访谈,今天我们专访的嘉宾是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庆葆。朱书记,欢迎您!

    朱庆葆:你好,各位网友好!

    人民网:此次全省教育大会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首先想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江南大学在德育工作方面都有哪些探索?

    朱庆葆:江南大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是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办学当中最根本的一项任务来抓。我们在打造思政课的工作机制上,三层同心圆有核心圈、支撑圈、拓展圈,以专业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等组成核心圈,教辅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关工委老同志等组成支撑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优秀校友等组成拓展圈,最后大家都是围绕三层同心圆,一切要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中心任务。

    整合阵地形成思政主渠道,“文化育人”以传承谋创新,“网络育人”以共情求同心,“服务育人”以匠心暖人心。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提法,充分发挥校园“显性元素”和“隐形元素”,除了专业课堂的教育,“第二课堂”也要让它发挥作用。

    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我们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政工作精品培育建设项目、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还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高校优秀文化成果一等奖等等。这个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批名师,比较有影响的老师,深受学生爱戴,讲课效果很好。

    人民网:我们也注意到,此次大会倡导高等院校要勇争一流,统筹考虑发展所需、自身所长,努力做到学校有特点,学科有特色,学生有特长,这就关系到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的问题。请教您,咱们江南大学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朱庆葆:江南大学是一个办学特色非常鲜明的一个高水平大学。我们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龙头来抓。学科建设好了,然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相应的就有一个好的平台。

    江南大学的学科办学特色,指导思想叫“选择性追求卓越”,就是要把我们原来的一些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让它能够做强做大,我们叫做建设学科的高峰。目前江南大学有两个学科进入了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列,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当中也是A+学科,这两个学科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我们在高峰学科的基础上要打造高原,要通过这两个优势的学科来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建设一个学科高原。现在江南大学的学科整体实力跟过去比有了很大的提升。除了这两个学科以外,比如说设计、纺织、机械等等一些相关学科,应该说发展的势头还是不错,我们有六个学科在大家公认的国际ESI的排名当中已经进入到前1%。其中食品学科已经进入了0.5‰。换句话说,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

    我们在学科建设上提出来叫扬长补短。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要让它变得更强、更特,成为一个比较的竞争优势。但是我们的短板学科,学校提出来要协调发展。另外我们还很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因为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还要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体系,我们对学科的布局也进行了优化,目的就是推动学科交叉能够不断创新。

    人民网:高校是创新的源头,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在转化和应用中创造更大的价值,想请教朱书记您怎么看呢?

    朱庆葆:大家都知道,高校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服务社会是高校对国家和地方做贡献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来办大学,扎根大地首先就是服务于国家的战略,服务国家的需要,也包含了服务于区域的创新体系,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这个服务也结合学校本身的优势。因为江南大学过去是一个以轻工为主办学特色鲜明的一个大学,就是偏工偏应用性的一个大学,所以你可以想见,这个学科的优势、人才培养的模式、科学研究的方式,这一点是非常突出。换句话说,它必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区域创新体系,还有企业,这是它天生的。我们最近在一些新的学科方向方面,也是按照国家发展的需要来对接。比如说国家提出了“健康中国”,我们食品学科就是服务“健康中国”非常好的一个学科。还有国家提出来“中国制造2025”,我们就结合我们的学科优势跟无锡市成立了无锡智能制造中心,这个是服务于地方创新体系的需要。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