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编著传世“对药经方” 八旬国医一本医书救苍生(组图)

发布日期:2019-05-24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吕景山接受广誉远国医馆荣誉馆长聘书,希望为中医普及推广做出新的努力

     

    吕景山接受广誉远国医馆荣誉馆长聘书,希望为中医普及推广做出新的努力

    数十载编著传世“对药经方”

     
     

    数十载编著传世“对药经方”

     
     
     


      开栏语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中医药文化浓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医辈出。长期以来,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医大家呕心沥血、济世救人、传承授业,成就突出。

      但同时,公众对于中医文化仍然一知半解,许多好中医更是偏于一隅不被大众所知。为此,今年7月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山西晚报社、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共同主办、山西省医师协会协办的“广誉远寻访山西好中医”活动正式启动,至今已征集各方推荐的好中医候选人200余人。今日起,本报将推出“广誉远寻访山西好中医”专栏,通过寻访、见证、宣传山西好中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身边的好中医,也希望通过口碑评选,让“山西好中医”更好地服务患者。

      人物简介

      吕景山

      男,1934年生,河南偃师人。

      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本科,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同年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后调任山西中医学院、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历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评为首届“山西名医”。2014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感动山西”特别奖。

      古之大医者,必有经典妙方传世。作为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医案、方剂等实用性医书一直被历代中医所推崇。但在百年近代史中,中医存废之争不绝于耳,能心无旁骛精诚行医者本就不多,而其中潜心埋头著书立说的更是寥寥无几。

      2014年,山西中医学院教授、省针灸研究所原所长吕景山,因行医著书成就非凡,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有人评价这位全国仅有六十名、山西唯一的国宝级中医专家,称其一本医书救苍生。

      作为“广誉远寻访山西好中医”评审组组长,吕景山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医需要一个正名的机会,寻访山西好中医正当其时。

      我相信我看到的中医

      8月末,太原市晋祠路,山西中医学院因为迁址晋中大学城,旧校区开始拆除。

      在附近的中医学院家属区,吕景山坐在上世纪80年代分配的老房子里感叹:现在学中医的孩子有福了!

      1934年,吕景山出生在河南洛河边一个小山村,后随父母迁往山西永济,由于外祖父多年行医声望颇高,这让吕景山从小就对中医羡慕不已。但当时的中国,“西学东渐”已经席卷各行各业,中医也不例外。就在这一年,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傅斯年公开声称:宁死不请教中医。自此之后很多年,中医甚至一度成为官方存废讨论的话题。“我相信我看到的中医!”回忆起儿时的学医经历,吕景山还记忆犹新。“小时候得过一次中耳炎,外祖父就用石榴花加上冰片研为细末往耳朵里吹上少许,没想到真的治好了。”吕景山说。

      1953年,吕景山考入山西省太原卫生学校后,第一次系统地学习针灸。放假回到村里就给乡亲们义诊。“我的第一位患者是位30多岁的妇女,因为痛经彻夜不眠,她的家人跑来找我。”吕景山给她在归来穴和三阴交穴上扎针,没几分钟,疼痛就已减半。留针十分钟后,发现患者已睡着了。“家属很感激,抱来了一个大西瓜。”吕景山回忆道。

      1956年,吕景山被推荐上大学,他选择了北京中医学院,有幸师从京城(北京)四大名中医之一施今墨。

      一本医书填补1400年历史空白

      师从名医门下,吕景山自然处处用心。“施老和祝老都有几本记满‘零金碎玉’的小本子,时常借给我学习。祝老说,平常工作很重要,知识在于积累,经过提炼总结,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在整理归纳过程中,吕景山发现施今墨临床常常双药并书,两味药为一组。“阅读古方书可以发现,有许多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往往成对出现,或一寒一热,或一升一降……有的互相配合、增强疗效,有的互相制约、防止偏胜。”

      1962年,吕景山将施今墨习用的百余对“对药”整理成册,经施今墨审阅修正后以《施今墨常用药物配伍经验集》为名油印成册,后经多次翻印,施氏对药从此传遍大江南北。

      毕业后,吕景山先后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妇科、内科、针灸科工作,边临证边应用边积累边修改,将药对增至270多对。1982年《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一书出版,被评为当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至今,这本书已发行包括日文版、韩文版、繁体字版在内的7个版本,共计20余万册,因其实用、有效,成为中医畅销书,填补了自南北朝迄今1400多年以来药对配伍专辑的空白。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基层中医按图索骥问诊看病!”吕景山表示,一本医书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技术,最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惠及百姓,这是最让他欣慰的。

      百年争论依旧不改初心

      百年近现代史,中医经历了无数次质疑,而这是历代中医所未曾遇到的。不停地有人质疑,对于潜心行医著书的人来说难免分心。“别的不说,有时候养家糊口都是问题,1962年起,我每个月工资是55元,16年没变。上世纪70年代,由于岳父来太原看病,家中无积蓄,只好四处举债,月底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还钱。”吕景山说。

      吕景山的爱人曾在山西老字号大宁堂药店工作,可以说中医之家,但只有女儿吕玉娥、小儿子吕运权成为继承人。在那个中医不受重视的年代,不仅家中的子女多不愿继承父业,现在许多医学院毕业生改行的亦不少。

      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但在民间,争论一直存在。

      吕景山表示,现在社会上对于中医仍有不少误解。“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90%的疾病中医是有办法、有疗效的!”吕景山坦言,中医疗效确切不容置疑,没有中医保驾护航,中华五千年文化早已不复存在。

      至于疗效快慢,中西医各有所长,“以常见病感冒发烧为例,传统的三根汤(芦根、白茅根、葛根),加上荆芥、防风、配以生甘草、生石膏、寒水石,3服即效。”吕景山说。

      回归国医馆或是中医新出路

      对于公众质疑,吕景山表示,中医本身更多需要自省。中医效果的争论,不能简单归结于中医文化本身,其实很多患者对于中医有明确需求,但好中医、好中药,却成为稀缺品。“现在不少中医学习浅尝辄止,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吕景山说,正因为如此,寻访山西好中医才正当其时,发掘出好中医,用切实的疗效,让更多人消除对中医的误解。

      吕景山认为,中医发展需要广大中医的自身努力,也离不开一个宽松适宜的外部环境。“中医发展需要公众的理解,中医不是西医,也不适合与西医做比较,当然中医不能宣称包治百病,更不能自废武功。”吕景山说。同时,吕景山希望通过寻访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尤其是关注中医改革中对于传统的回归。

      可喜的是,新一轮医改取消了药品加成,提高医疗服务费,而在社会层面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中医领域,南方很多城市中医馆或是国医馆已经“遍地开花”。“最近我们山西的老字号广誉远也在筹备国医馆,已邀请我出任名誉馆长,我觉得是件好事。希望借助这种传统模式让更多的公众重新认识中医,也让中医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职业尊严。”吕景山说。

      本报记者 岳威 李永江

      对话

      别把养生和中医画上等号

      问: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治不了病,或者说治病的效果不好,或者治疗时间长、见效慢,有人甚至更直接地将中医与养生画上等号。对于公众的这种误解,您怎么看?

      答:中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如果没中医确切的疗效保驾护航,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中华文明。治愈快慢的问题需一分为二,举个常见病的例子,现在人们感冒都说吃西药几天好不了,我1982年在省中医研究所上班,当时侯马物资供应站站长王青山来看肝病,其间突发感冒,我开了一盒银翘解毒丸,让病人将丸药化开服用,第一次吃4丸、后两次各服3丸,一天吃完药到病除,你说中医究竟慢不慢。

      现在,很多人将中医与养生画上等号,这是对中医最大的误解,应该说中医不仅能治病,还能养生,令人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问:由山西晚报发起的寻找山西好中医活动,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您认为应如何发掘百姓身边的好中医?

      答:中医发展到今天,依赖的是良好的群众基础,不能忽略基层中医的力量。要想成为一位名医,没有几十年的学习实践是达不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多数名中医都是老中医的原因。

      但寻访“山西好中医”不必拘泥于此,一个名中医不一定是一个好医生,好医生需要医术、仁心,二者缺一不可,同时,老百姓的口碑也是重要标准。以我的老师施今墨为例,行医几十年来,始终以“敬命求慎”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位患者,前来求医的患者既有一国首脑,也有普通百姓,即使是一些素未谋面、来信来电求助的患者,他也会耐心分析病情,对症施治。

      问:近年来,随着医师异地执业政策的落地,不少城市的中医名家开始在外坐堂,许多城市也开起了名目繁多的中医馆或是国医馆。您认为这种尝试能否弥补公众对于中医的认识误区?是否有利于中医更好地服务公众?

      答:无论是翻开古籍还是观看现代的影视作品,都能发现传统的中医中药紧密联系,药店大多配有坐堂医生,而医馆也都有自己的药房,可见这种方式是方便百姓看病的。

  •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