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争做全国医学

发布日期:2019-06-10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争做全国医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复旦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之年。
    为更深入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官微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壮丽七十年,奋进‘双一流’”系列报道,展示各院系、各学科、各科研机构传承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奋进担当、狠抓落实的有为之举和簇新风貌,以优异成绩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基础医学院创建于1955年,历史悠久,是中国基础医学发展的重镇。学院秉承“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正谊明道、严谨厚实”的育人传统,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具有“国家意识、领袖气质、国际视野、科研素养、人文情怀”、能够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医学科学家为己任。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直以来,基础医学院都坚持创新引领,2007年基础医学入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2015年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级。2018年进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名单。6个与基础医学相关的学科进入ESI前1%。基础医学院党委以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为契机,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化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以一流党建促进和保障“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达成。
    不忘初心:将夯实基础作为创新引领发展的坚强保障
    创新是基础医学的基因和初心。基础医学院历史上,拥有一级教授3名、二级教授6名、三级教授3名,以及一批我国基础医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医学教育和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新是基础医学院与生俱来的气质和传统,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基础医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单位、国内首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内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六十四年来基础医学院师生一德、勤耕不辍,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了一大批基础医学优秀师资和学术带头人。
    为了创新基因和传统的代代相承,六十四年来,学院始终遵循创建之初学风严谨的优良传统,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科研训练。学院坚持以一流师资作育一流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了一批批灿若星辰的名师大家。
    学院坚持“全程导师制”,近20年来,学院担任科创导师的教师达到1000人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课率达到100%,从院士到海归人才,都坚持在一线为本科生授课。用人单位对基础医学毕业生的满意率为100%,“基础功底实”“科研素养强”成为高频评价。
    在育人传承中,涌现出一批榜样示范,闻玉梅院士荣膺“上海市教育功臣”,病原生物学系教学团队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党支部成为教育部首批“双带头人”工作室。他们绳其祖武,薪火相传,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培养了一批批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医学家。

    闻玉梅院士为本科生做《从医学微生物的过去看未来》专题讲座
    2018年12月,在学校全面开启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建设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发出“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立德树人--做全国基础医学的引领者,复旦‘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的新时代号召。学院党委坚持把党的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发挥“中场线”作用,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
    医生宣誓仪式
    牢记使命:将民生健康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基础医学发展的生命线。六十四年来,基础医学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先后创建了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糖复合物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和教学平台,夯实学科创新的基础。同时,学院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以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顶尖水平为标杆,以民生健康需求为导向,聚焦“神经精神疾病”“感染与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现代社会困扰民众的五大疾病,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完善学科体系。

    袁正宏研究员团队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一所学院要成为创新的策源地,需要拥有一批创新性的学术成果。近五年,学院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尤其是在病原微生物持续性感染、新发/再发传染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机制、干预措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先后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32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92项,到位经费4.8亿元。在Nature、Cell、NEJM、Lancet等国际顶级及一流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授权使用专利32项,转让专利7项。
    学院教师在Nature、Cell、NEJM、Lancet等
    国际顶级及一流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
    同时,一批重要的创新性学术成果涌现,提升了基础医学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的能力,创造了多个“第一”:研制出国际上首个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与国家疾控中心联手鉴定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毒株;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病毒进入抑制剂的蛋白类病毒灭活剂”的概念,并成功研制出可阻止艾滋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病毒的抗体;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乙酰化对代谢酶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肿瘤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在恶性肿瘤早诊和筛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肝癌、肺癌等五种高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度超过86%。
    基础研究要成为创新的源动力,还需要拥有创新转化的民生项目。学院坚持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把基础医学的创新成果转化落实到关系民生福祉的临床应用上,逐渐形成从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医药产品、技术开发的转化医学模式,促进基础研究转化落地,造福民生健康福祉。
    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的病原微生物团队,成功研发出治疗高危HPV感染预防宫颈癌的产品,应用于全国数百家医院。2016年市场终端销售额超过3亿,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转让到账金额1345万元,形成了良好的成果转化示范效应。
    “钟扬式”好党员宋志坚教授领衔的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团队,将古老的人体解剖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成功研制出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手术导航系统。这套具有“中国芯”的神经手术导航系统能使肿瘤切除率提高86.7%,术后并发症降低12.1%,成功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为国家节省了数亿元的医疗器械购置费。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